独居还是群居?
作者:袁越
这个推论基于这样一个假说,那就是人类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群居动物,我们早已习惯了和其他同类一起生活,独居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对健康有害。这个假说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研究数据的支持,但却和动物行为领域所公认的理论不符。按照这个理论,最早的哺乳动物都是独居的,群居是后来逐渐进化出来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
早年间的动物行为研究为这个旧理论提供了很多证据,比如2013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调查了2545种哺乳动物,发现有1741种都是独居动物,占比高达68.4%。这个比例符合当时科学家们的预期,因为考古证据显示哺乳动物最早是在大约2.25亿年前从犬齿兽(cynodonts)的一个分支进化而来的,这个分支被认为是一种形似鼹鼠的小型夜行性动物,而今天的鼹鼠正是一种典型的独居动物。
但是,这个理论近年来遭到了一批来自一线的动物行为研究者的挑战,其代表人物就是目前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任教的德国动物学家卡尔斯滕·施拉丁(Carsten Schradin)。此人在南非待过20多年,潜心研究非洲啮齿目纹鼠的行为模式,积累了大量数据。他和同事在2024年1月3日出版的《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Zoology)上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统计了592种非洲哺乳动物的生活习性,发现其中只有131种是真正的独居动物,占比不足四分之一。
按照施拉丁的说法,这两组数据差异如此之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统计方法的不同。举例来说,施拉丁专门调查了生活在非洲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发现其中只有3%的种群和6%的种类是真正独居的,其余大部分动物即使白天独自出去觅食,晚上也会回到巢穴里和同伴们一起睡觉,而它们平时也会通过气味或者叫声和周围的同伴保持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这种生活方式其实更接近群居生活,只是此前科学家们经常见到的是白天独自在外觅食的个体而误以为它们是独居的。
最新的考古学证据也倾向于支持施拉丁的看法,比如有人在犬齿兽生活的洞穴里找到了多只犬齿兽的残骸,说明这种哺乳动物的祖先很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居动物。
施拉丁认为,这些新证据表明早期哺乳动物更有可能是群居的,独居反而是后来才逐渐进化出来的,因为独居生活可以提供很多进化优势。比如,当食物的分布较为分散时,独自觅食所消耗的能量更少,觅食范围也会更小,因此也就更不容易遭到捕食者的攻击。再比如,独居生活可以降低传染病的传播率,还能避免因频繁社交而导致的冲突(比如为争夺交配权而进行的打斗),对个体健康更有好处。
这些新研究告诉我们,独居和群居不是相互排斥的两种生活方式,而是存在大量中间地带的。独居也并不意味着不社交,很多看似独居的哺乳动物其实有着非常丰富的社交生活。人类社会不应歧视独居者,而是应该借鉴动物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帮助独居者更好地适应独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