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51)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作为资深拍照爱好者,我每个月都会去照相馆拍套装照片。单是证件照,我就有七个版本,除了身份证版本,还有工牌版本、学院风版本、韩系版本……每年的生日、新年、圣诞节,我也都会去拍照留影。
我喜欢拍照,主要是因为修图时能“去其糟粕,还原美貌”。我常去的那家照相馆,修图师能按我的需求修图,还原出我心目中自己的样子。所以任何对外展示的照片,我都会和修图师仔细雕琢打磨,包括身份证照片。
两年前身份证到期了,在更换身份证的前一天,我在网上做了大量功课,查上海哪家照相馆能最大限度允许化妆和修图。最后我终于心满意足地拍到了所谓的“人生身份证”照片。每次拿出身份证,就会听到“你这身份证照片拍得真好看啊”的赞叹。
上周出差,我在高铁站又被人脸识别拦住。我忽然意识到,如今不化妆的话,我很难通过高铁站的人脸识别。虽然那张身份证照片当时通过了系统审核,但从那以后,但凡需要人脸识别,只要我没化妆,或是机器识别系统版本稍低,我就肯定通不过。以至于每次乘高铁,我都会自觉直奔人工检票处,不必在机器检票那里浪费时间。
又一次被高铁站检票机拦下后,我忽然想看看自己拍过的那些照片。点开相册一张张翻过去,才发现这些年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就像换装小游戏,每套照片只是换了发型和服装。拍照时,我永远摆着自己最上镜的角度,微笑的弧度也恰到好处。每张照片修图的地方也如出一辙,仿佛把自己的脸复制粘贴到了不同衣服上。
有一次,朋友陪我去照相馆修图。坐下后,我流畅地告诉修图师先修什么、再修什么,十分钟就搞定了六张图。朋友在一旁很震惊,问我怎么知道该修什么、怎么修,我回了句“无他,唯手熟尔”。可现在一张张翻着照片,才发现早已偏离了最初拍照的本意。
我的照片里不再有时光的印记,只剩被当下审美裹挟的痕迹。我天生下巴偏短,照片里永远要先拉长;颧骨偏高,就往内缩;眼睛大却没有卧蚕,化妆时就狠狠加深眼下,显得幼态。可当所有照片放在一起,我只觉得违和。
演员咏梅曾对宣传海报的修图师说:“能不能不要修图?就算要修,也别修掉我的皱纹,那是我好不容易才长出来的。”
重新仔细端详镜中的自己后,我发现,随着时间流逝,我也慢慢浮现出法令纹和眼尾细纹,但这都是成长的证明;鼻子上的痣,标记着我在这世间的独一无二;高颧骨反而能撑住皮肤;短下巴让我气场更柔和、更易与人亲近。这样看来,其实我本身的样子就很好看。
日后,我想要不再追求精修的完美,不再刻意摆“出片”姿势,我要允许自己笑得开怀。或许只有这样,我才算真正达到了最初拍照留影的目的。
(读者 浮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