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行 逐绿而兴

作者: 覃柳笛

向绿而行 逐绿而兴0
2025年7月27日,浙江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游客前来观光

7月24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年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时间回溯至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这一科学论断。这一思想火种就此点亮了中国生态发展的新征程,并开启一场重塑中国发展路径、影响全球生态文明走向的深刻变革。

二十载光阴流转,站在时间的新刻度回望,这一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丰富,像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其深远意义与磅礴力量,在于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性革新——打破了将生态与发展对立的思维定式,以共生哲学为笔,勾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图景。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生态环境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而是具有独立价值、与经济深度交织的核心要素。同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坐标贯穿始终,让“两山”转化的每一步都落脚于人民福祉,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理念成长的肥沃土壤。20年来,“两山”理念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各地各具特色又成效显著的模式,展现出这一理念强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浙江湖州推进生态产业化开发,凭借青年创业盘活乡村生态资产;江苏徐州将废弃矿区改造为光伏基地,实现生态与新能源融合收益;宁夏中卫利用麦草方格有效治沙,借文旅融合打造网红沙漠旅游打卡地……诸多生态蝶变的故事在中华大地不断续写新篇,这足以印证,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发展根基,善待自然方能收获自然的馈赠。

数据显示,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目前,中国的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幅度、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领先。当荒坡薄田变身有机果园,枝头硕果成为增收“金果”,绿色便成了农业最亮眼的招牌;当废弃矿坑蜕变为生态公园,往来游客带火周边业态,绿色便成了文旅最鲜明的标识;当浑浊河道变得清澈见底,滨水经济焕发勃勃生机,绿色便成了城市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向绿而行,逐绿而兴,“两山”理念的实践落地,离不开上下联动、多元共治的合力。从政府主导的制度构建,到文化基因的深层滋养,“两山”理念最终落脚于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万千企业转型攻坚担起生态责任,无数市民以“微行动”汇聚环保合力——工厂车间里的节能改造、社区角落的垃圾分类、街头巷尾的绿色出行,让生态保护从宏大叙事化作每个社会细胞的自觉实践,让全民共绘的绿色长卷更显厚重绵长。

站在当下,展望未来,“两山”理念肩负新的时代使命,推动理论内涵的持续深化、实践机制的突破创新、全球话语的影响力跃升。而植根于中国实践的这一智慧结晶,必将以更蓬勃的生命力,在神州大地续写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的新篇章,为民族复兴的壮阔图景铺就愈发厚重的生态底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