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写就生态答卷

作者: 张静

以实践写就生态答卷0
2023年7月5日,茶农在贵州省岑巩县客楼镇下寨村茶山采摘云雾茶

京津冀区域鸟类种类突破600种,占全国总数的约40%;山东五莲县在86%的山地丘陵间,通过“山水共建共治”机制,将森林覆盖率从建县初期的不足10%,提升至31.45%;贵州700万亩茶园既守护了水土,又富裕了百姓,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如同一粒思想的种子埋进中国发展的沃土。如今,这粒种子已在中华大地生木成林,枝繁叶茂。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众多城市以实践为笔,绘就出一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美丽画卷。

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清洁发电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幅度、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均居全球首位。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定践行,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的积极贡献。

从江南水乡的碧波荡漾到塞北高原的绿意盎然,从东部沿海的产业蝶变到西部山区的价值重生,中国城市以山水为纸、以创新为墨,将“两山”理念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中,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脉络。

如今,“ 绿水青山”已成为浙江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最深厚的潜力优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浙江”的跃迁,为全国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本画卷。

从浙江出发

夏日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青山如黛,溪水潺潺,游人在竹林间穿梭。村口矗立的那块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刻字格外醒目,如同默默不语的见证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蜕变,也指引着发展的方向。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的自然本底。践行“两山”理念,做好生态保护修复是“必答题”。

湖州的生态答卷,写在太湖岸线的绿色转身里。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这片区域曾面临养殖网密布、岸线侵占、湿地退化、入湖水质一度下降等困境。当地以壮士断腕的整治决心,大力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南太湖岸治理开发,将65公里黄金湖岸线重新交还芦苇与鸥鸟。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湖州积极探索资源循环利用与功能转型,比如推动产业空间向生态空间转换、利用废弃物资助力湿地净化、通过淤泥资源化滋养沿岸植被,让太湖岸线在转型中焕发新生。

丽水的生态答卷,则藏在云和梯田的重生中。作为浙西南的生态屏障,这里曾遭遇撂荒、田坎坍塌、水渠受损的危机,8000亩梯田生态系统濒临崩溃,农耕盛景几成回忆。觉悟于“两山”理念,当地开始以“湿地+梯田”整治工程为抓手,用杂草清理、田坎修复、水系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逐渐唤醒沉睡的梯田。工匠们循着梯田原有轮廓,修旧如旧,让古老的田垄重焕生机。

如今,云和梯田已累计修复5000余亩,土地抛荒率从2016年的65%降至如今的3.3%。水源涵养能力显著提升,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形成了“山林茂盛—水土保持—梯田丰产—鸟类增多”的良性循环。

生态的修复带来了经济的活力。云和县在千年梯田上创建了国家级湿地公园、5A级旅游景区,农旅融合让外出村民纷纷返乡创业,175家特色民宿如繁星点缀山间,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2024年,云和梯田景区升级为全国首个梯田类型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92万人次,旅游消费达3.57亿元。这组数字背后,是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生动实践。

放眼浙江全省,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邢志宏介绍,浙江从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入手,大力实施钱塘江源头、瓯江源头2个国家级“山水工程”及6个省级“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4960平方公里,以生态保护修复助力“两山”转化。

转化的路径多种多样,浙江各地深入挖掘特色产业和文旅资源,与生态保护修复融合,构建起“修复投入—增值收益—反哺保护”的闭环机制。如今,“绿水青山”已成为浙江最鲜明的发展底色、最深厚的潜力优势、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浙江”的跃迁,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践行“两山”理念的样本。

从“黑色GDP”到“绿色GDP”

“两山”理念的推广,伴随着新旧动能的深刻转换。一些传统资源型城市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实现了从“黑色GDP”到“绿色GDP”的蝶变。

徐州,这座曾贡献江苏80%煤炭的老工业城市,一度被“一城煤灰半城土”的阴霾笼罩。长期高强度开采留下的生态创伤,如同一道大地伤疤,刺痛着城市的发展神经。“两山”理念如春风拂面,让徐州踏上了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之路。该市成立由市长牵头的生态修复领导小组,构建“法规—规划—标准”三位一体治理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修复专项规划”。

垞城矿采煤塌陷区的光伏项目,是徐州绿色转型的生动注脚。昔日的这片废弃矿区里,如今光伏板如蓝色海洋在阳光下闪耀,月发电量可满足3万居民夏季用电需求。今年,“渔光互补”项目将在此建成,水上光伏年发电量预计达4000万千瓦时,水下鱼虾养殖增效40%,“一片水面、双重收益”的图景,让矿山塌陷区蜕变为绿色能源基地。

给传统产业“做减法”, 就要在创新产业上“做加法”。

产业转型是徐州践行“两山”理念的关键路径。给传统产业“做减法”,就要在创新产业上“做加法”。

2024年,徐州食品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与工程机械、数字经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共同构成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时,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工业产值超500亿元。加上精品钢材产业,徐州500亿级产业集群已有3个。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绿色发展,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新图景。

在河北唐山,一场工业大市的“绿色突围”同样精彩。钢铁产业作为唐山的支柱,也是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主阵地。近年来,唐山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引导钢铁企业提升能、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截至目前,唐山已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58家,其中国家级58家,均居全省首位。“唐山造”新能源轻轨列车在阿根廷投入商业运营,出口欧盟的轻量化、低能耗地铁列车广受欢迎。

“对企业来说,提高‘含绿量’就是提升市场竞争力。”唐山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胥战海说,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体现为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碳排放和污染排放实现更高质量的价值创造。这些实践证明,当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绿色”就会成为城市经济最鲜明的底色。

“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在“生态产业化”这条路径上,具有优质生态资源的地区不断推出“两山”文化转化的新模式、新形态、新产品和新服务。

其中,“生态文化+”产业是指以优质生态资源为基底,深度融入生态文化元素的新型产业业态,涵盖精品旅游、养老康养以及各类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等。如今,以生态文化旅游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马晓龙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各地已探索出生态产业化的三种典型路径。“首先是生态农业品牌化,核心在于以土地生态资源赋能农产品,通过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和产业融合,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金黄的沙棘果如繁星点缀在山野间。作为全国沙棘资源主产区之一,青海245万亩沙棘林不仅筑起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孕育出年产值超亿元的“黄金产业”。从保健品到饮料,这颗“浑身是宝”的小果实串联起全产业链,让昔日的“带刺烦恼”化作今日的“黄金果”。

“其次是生态工业专业化,核心在于深度挖掘区域自然禀赋,定向培育专业化绿色工业产品体系。”马晓龙说。在浙江湖州安吉,百万亩竹林孕育出工业化竹基新材料产业链,3000多种竹制产品涵盖家居、建材、文创等领域,年出口额达 20 亿元,让“一根竹子”长出大产业。

第三是生态文旅融合化,“核心在于系统整合自然生态资源与人文遗产资源,构建沉浸式生态文旅融合产品体系”。贵州黔东南依托雷公山原始秘境与苗侗村寨文化,打造“生态徒步+非遗工坊”项目,年吸引游客超 1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40亿元。游客在这里能体验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当地则收获了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果实。

2025年5月,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实现生态产品增值溢价”。制度保障让“两山”转化有了更深厚的文化支撑。

在马晓龙看来,推动这一产业迈向深度融合、市场下沉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深挖生态资源的文化内涵——既要让生态与文化、康养、研学等领域深度交融,用前沿技术构建智慧旅游体系,也要聚焦县域与乡村市场,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塑造特色品牌,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让生态的底色与文化的亮色相互映衬。

低碳之城

在“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在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近年来,深圳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打造绿色低碳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在低碳城市建设的治理模式和技术路径方面积累了先进经验。

大梅沙近零碳社区万科中心园区的屋顶,是科技与自然的融合:郁郁葱葱的花草间,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将阳光转化为电能。目前,该园区屋顶光伏面积约8000平方米,年发电量72万千瓦时,解决建筑设计耗能的85%,较改造前能效提升约3倍。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可持续城市项目研究员邱诗永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治理模式上,深圳践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机制,通过政府统筹、多部门联动,凝聚政府、企业、公众的合力,推动低碳发展。

在技术路径上,深圳依托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绿色建筑、智慧能源、碳监测平台等关键技术落地,并将近零碳理念嵌入城市更新。龙岗区新桥世居便在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中优先融入节能减排与绿色基础设施,建立“社区大脑”云碳智慧中心,实时监测社区碳源分布与碳排放,形成全社区碳清单,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低碳发展的变化。

2021年《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发布后,各区探索近零碳建筑、绿色项目试点,过程中不断捋顺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如同为绿色发展铺设的铁轨,让“两山”转化有了可循之路,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陈鹤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南山区在示范项目中建立起有效合作模式:政府部门明确方向,平台型公司投资建设,设计单位统筹方案,技术企业配合实施,“绿色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真正融入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的核心环节里”。

以实践写就生态答卷1
2025年4月21日,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我AI我家展区展示了古今各种家居形态,强调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变革

除了深圳,还有更多城市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各展所长:成都的天府绿道如绿色动脉,织就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年固碳成效显著;张家口以绿电点亮数据中心,“源网荷储”模式减排成果丰硕;杭州的钱江新城用智能之光守护低碳,建筑节能系统让绿色融入城市肌理;岳阳让长江岸线重焕生机,化工重镇的转型之路映照着水清岸绿的愿景……

20年来,“两山”理念从浙江余村走向全国,引领中国城市向绿而行、逐绿而兴。从生态修复到产业转型,从“生态文化+”到低碳发展,中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面向未来,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中国必将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让绿水青山的颜值更高,金山银山的价值更大,书写更精彩的绿色篇章,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