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全民守护幸福绿

作者: 万宏蕾

湖州:全民守护幸福绿0
2024年8月,湖州南太湖畔

碧水蜿蜒,清冽而深邃;青山连绵,秀逸而挺拔。

放眼湖州,从城区街巷到山川湖泊,城市生态文明、市民生活、生产发展三者实现有机统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早已深深镌刻进这座城市的基因,成为湖州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两山”理念如同一粒希望的种子,自湖州萌发,随着江南的潺潺流水,经由浙江,散播至全国。

2005年至2025年,在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上,湖州向内深耕,以绿水青山为经纬,作生态之坚守。从“两山”理念诞生地,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隐含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决策思路与发展路径的转变。

“湖州的绿,是全民守护的生态绿,是动能澎湃的产业绿,是共建共享的生活绿,是可感可及的幸福绿。”7月18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群众性宣传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举行,湖州市委书记陈浩在仪式上表示,这“4个绿”正是过去20年来湖州践行“两山”理念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呈现。

关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之道,湖州已形成一套成熟思路和打法。当下的湖州,正从生态保护迈向数字化、市场化、全民化的生态文明治理新阶段。

乡创新潮

古树下品茗咖啡、怀旧厂房外烧烤露营、咖啡馆内涮火锅……在曾因生态问题制约发展的湖州长兴小浦镇,一群年轻人以咖啡为连接,创新开发了许多趣味项目。

“巷往咖啡”主理人倪程是长兴人,一次偶然机会,他在小浦村相中了一处占地380平方米的废弃厂房。“当时周边路况坑洼,基础设施很差。”倪程感慨着翻出旧照,“我父亲第一次来时,进厂房还得撑伞——屋顶年久失修,露了大半。”

“长兴曾面临矿山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但近些年发展越来越好,借助丰富的乡村文旅资源,回乡创业一样能有成就。”他想凭借自己的环境艺术专业基础,打造一个适合各年龄层的多元空间。

如今,在“巷往咖啡”里忙碌的年轻人,一半都是返乡青年。“我们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融入供销社理念,增加为当地农副产品带货的功能;通过环境、空间的打造,促成不同时空的文化碰撞,让青年与乡村擦出火花。”倪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另一边的湖州梅溪镇红庙村,这个以农耕文明为支撑,几乎没有任何传统旅游资源的小村庄,却孕育出了一个热闹的网红打卡点。

断壁、残垣、深坑、铁网……2022年,“深蓝计划”主理人程铄钦带领大学生团队与红庙村合作,依托废弃矿坑形成的特有地形地貌,循着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辅以品牌化营销策略,让心形矿坑摇身一变成为“安吉小冰岛”,开辟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两山”转化道路。

通过“两入股三收益”的运行模式,当地村民和村集体以资金、资源入股占比49%,大学生团队占股51%。村民除了拿分红,还能获得租金和薪金。据统计,自项目启动以来,“小冰岛”接待了近70万游客,创造了单日单店出杯量8818杯的全国纪录,成为江浙沪炙手可热的打卡去处。

碰撞、改造、迭代,正成为湖州未来乡村的常态。安吉县最新发布的《安吉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更将这股青春力量纳入县域发展顶层设计,勾勒出全国首个“青创文旅”县域标杆的清晰蓝图。

“安吉不能只卖山水,更要卖生活方式。”这句话在《实施方案》中转化为具体目标:到2027年打造5个文旅爆款产品、5个文化活动新品牌。

“我们希望摆脱传统景区的叫卖式推广,转而以价值观共鸣吸引共识群体。这不是简单的项目堆砌,而是通过政策赋能、人才聚合、业态创新,让青年创造力与绿水青山发生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发展新范式。”安吉县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当无人机掠过茶山、网络流量带火竹编产销,数字代码点亮田野耕耘,原本的废弃厂房摇身一变成为数字游民公社、共富工坊、网红民宿集群……湖州乡村的绿色发展不再是“农家+餐饮+住宿”的单一模式,还衍生出村咖、露营、康养旅居、创意农业、夜经济等乡村新业态。

湖州:全民守护幸福绿1
2025年6月,湖州梅溪镇红庙村深蓝计划最美打卡点外部景观
湖州:全民守护幸福绿2
2025年6月23日,湖州长兴职教集团雉山校区学生体验绿色单车游戏,直观感受减少碳排放量并获取碳积分(徐昱/摄)

从矿山关停的阵痛,到发展乡村旅游、绿色产业的转型,再到成为“顶流”乡村,湖州乡村的蝶变是浙江乃至中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缩影。青山绿水之间,传统与现代、都市与乡村的边界逐渐消融。一场关于青年创业与文旅融合的实践正改变湖州乡村发展的面貌,“两山”理念在青年创造力的催化下迸发出强大“品牌力”。

模式创变

清晨的南太湖畔,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的宋松元正早起巡河。“我们就像‘水乡探头’,发现哪段河道有异味,哪片林子有捕鸟网,半小时内必到现场。”作为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溇港卫士”生态义警队队长,宋松元一家四代接力治水。

如今,湖州像这样的“生态义警”群防群治队伍已有92支、4094人,他们日夜穿梭在“守青山、护绿水”的第一线。这背后,是湖州首创的“生态共治中心(站)+生态执法一体协同+协同智治平台+生态警长”守护体系。

“生态问题需从单一治理转向综合治理,不只是某一个部门的事。”安吉县生态共治中心工作人员孙伟指着电子大屏向本刊记者介绍,中心实现了9个部门、56名工作人员实体化常态化办公,并根据影响监管的4个维度因子,将74处废弃矿山划分为高危、中危、低危等级,便于精准管理。

这样的守护体系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案件协同办理效率,实现“简单问题2小时内溯源、复杂问题24小时内反馈”,线索成案率由原来的不足5%提升至20%以上。孙伟举例,今年1月15日,他们通过模型监测发现某瀑布漂流项目超范围开挖,生态共治大脑立即预警,中心迅速派单,9天内便完成核实并处理涉矿工程超采滥采事件。

生态守护的成效,与绿色金融的支撑密不可分。2017年6月,湖州获批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截至2024年,全市每万元GDP能耗从2017年的0.52吨标煤降至0.40吨标煤;绿色信贷余额从369.5亿元跃升至4098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33.9%,高于全国平均近20个百分点。​

银行通过绿色专业模型和绿色信贷专用系统实现“识绿”,精准识别项目绿色属性与程度。大量受益于此的企业获得低息授信支持,不仅实现绿色转型,还带动上下游形成低碳发展合力。

“生态问题需从单一治理转向综合治理,不只是某一个部门的事。”

浙江瑞港绿能公司是湖州市吴兴区的一家新能源船舶制造企业,近日获中国农业银行湖州分行2200万元的设备更新授信,利率3%左右,是市场最低水平。

“新能源船舶制造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如果没有绿色金融低息贷款支持,我们不可能在半年内就建成4艘长64.9米的纯电动货船。”浙江瑞港绿能公司负责人吴俭说。这些载重1877吨的船舶采用清洁能源模式,充电3小时可续航240多公里,每艘船每年减少柴油消耗数百吨。

每一片水域都有人守望,每一块土地都有人呵护,小到工厂的排放和门前的垃圾分类,大到水域河湖的治理,对生态的自觉保护,已在湖州蔚然成风。全民参与、多元共治的生态治理新路径,正让这座城市的绿色发展的底色愈发鲜明。

制度护航

白墙黛瓦间,一条潞溪穿村而过,古朴的石拱桥横跨其上,相映成趣,民舍依溪而建,错落有致。潞村,这座位于浙江湖州吴兴区八里店镇的千年古村,至今保留着典型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村里的河道一度淤泥堆积、水体发臭,岸边杂草丛生。”村党总支书记朱占成回忆。《湖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条例》正式施行后,潞村在地下“编织”出一张总长约2900米的污水管网,实现“千流汇入一池”。去年《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出台后,村里又相继实施古村落水环境提升、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等工程。“如今河道水质已达Ⅲ类水标准,岸边绿树成荫,成为村民和游客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万株桑”。湖州世代相传的“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然而,多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桑基鱼塘系统功能逐渐退化。

“立法保护桑基鱼塘系统,就是传承生态传统、弘扬生态文化、保护生态环境。”湖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贤龙说,2022年该系统被列入立法计划,2023年《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应时出台。

如今,桑基鱼塘不仅“回来了”,更有了新升级。除传统桑基鱼塘外,湖州还创造性开发出“油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过去一斤鱼卖十几元,如今‘生态鱼’牌子打响,每斤能卖三四十元!”湖州市南浔区人大代表、荻港渔庄总经理倪威说。

在湖州,从竹林碳汇、执法规范化建设,到生态警务、绿色金融,一批改革举措领跑全国。这座城市的生态嬗变,离不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制度突破与标杆实践。

2014年5月30日,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此为起点,该市不断催生出新的生态红利、生态福利——从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到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再到全国首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和区县全覆盖的地级市,湖州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湖州便锁定生态文明建设,出台首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又于次年出台《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并以此为龙头,陆续出台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促进等条例,生态文明立法逐渐形成体系。

2024年,在《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条例》基础上“迭代升级”的《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颁布,让法治护航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高度、开启新征程。

“生态领域一系列立法使各部法规总分结合、串点成线、一体发力,有力护航生态文明建设。”孙贤龙说,“湖州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小步快走’,基本每年都制定‘小快灵’法规,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限。”

全民参与

“减碳量7221g,排名12!”晚餐后,湖州市民沈舒点开“生态身份证”页面的光盘行动应用,上传餐前菜品与光盘照片,系统显示增加1枚绿币;如果沿着太湖步行1万步,又可获得10g减碳量。

打开微信小程序“湖州生态身份证”的绿色界面,绿色出行、垃圾分类、光盘行动、以竹代塑等18个小栏目映入眼帘,这个7月18日刚刚更新上线的生态数智账户,一键绑定个人和企业信息后,便可将低碳行为换算为“减碳量”和“绿币”,用于权益兑换与公共服务优惠。

“过去,湖州数智生态领域存在应用较多、数据互不相通的情况。”湖州市委改革办(市委生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24年开始,湖州以“1N1”架构整合优化相关应用,系统性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未来还将加快推动实现全市常住人口及企业“生态身份证”全覆盖,力争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湖州经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