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动能”向新跃升

作者: 万宏蕾

“绿色动能”向新跃升0
位于浙江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浙江晶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赶制激光扩散片订单产品

“我从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这里的清丽山水让苏东坡流连忘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里的田园牧歌让张志和留下千年余韵……

一边是绿水青山的江南风情,一边是新兴产业繁荣壮大,湖州这座唯一以“湖”命名的环太湖城市,何以在绿色发展中成功开辟“两山”转化通道?

2005年,湖州坚定选择绿色低碳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之路;20年后,这里不仅实现绿色园区区县全覆盖,更在全国率先构建“市、区县、园区、工厂、产品”五位一体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成为“绿色智造”的典范。

从江南风景清丽地,到“两山”理念发源地,如今的湖州底气更足、思路更明,持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不断孕育新生的“绿”。

“绿色智造”,已成为湖州一张新的名片。

“创谷”经济

欣赏着波光粼粼的湖景、喝着拿铁畅聊上市规划、品着美食分享前沿科技……没有正襟危坐的严肃场面,30多名行业专家、创业者、投资机构负责人在湖州西塞山“科学咖啡馆”碰撞思维,轻松对谈。

两个科创项目负责人率先“晒家底”,围绕技术优势与市场规划展开阐述,迅速吸引投资人关注。“这项技术的创新点在哪?能解决行业哪些痛点?”“预计多久实现成果转化?团队对市场开发有何布局?”……一来一往间,资本与科技的“双向奔赴”让现场热度飙升。

“引入‘科学咖啡馆’品牌,依托西塞科学谷赋能中心,我们希望进一步建立健全赋能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湖州市产业集团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成兴军介绍。现场把脉、量体裁衣、精准施策,是“科学咖啡馆”赋能项目发展的新招数。

新质生产力之“新”,代表了生产力的跃迁。

西安交通大学-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内,十余名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一台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2025年初,西塞科学谷的“国产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成功入选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绿色动能”向新跃升1
2025年7月14日,德清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正式运营,单体LED虚拟影棚亮相

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凭借在细胞层面精准消除肿瘤的能力,被誉为“细胞刀”:向人体注入的硼药如同“工兵”,精准进入癌细胞并埋好“地雷”,随后通过中子照射与硼发生核反应,引爆“地雷”,既能精准摧毁癌细胞,又对正常组织损伤极小。

“这是当前国际医学领域前沿的抗癌技术,精准度高、疗程短且费用可控,但此前国内一直未能攻克关键技术难点。”国际中子科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华硼中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已经实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中子源、硼药和软件落地,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药物-软件’全流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团队。”

2024年3月,伴随着第一束质子的成功加速,西安交大—湖州中子科学实验室硼中子俘获治疗示范装置正式启用。同期,实验室与湖州市中心医院共建的浙江省硼中子俘获治疗工程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从应用加速器、硼药、治疗计划到临床转化,整个系统缺一不可,未来将形成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整体解决方案。”湖州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马建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走进浙江湖州安吉县的家具生产企业,车间流水线正满负荷运转。“工业碳效码”让一把椅子从生产到落地、从螺丝钉到包装纸的碳排放量一目了然,如同给产品办了张“碳护照”。

业内人士分析,该装置研发完成后,有望催生千亿级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围绕“绿色低碳创新策源地”的建设目标,西塞科学谷已陆续引入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和创新中心,目前累计引进科创项目37个,集聚青年人才2600余人;人才企业430余家,带动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成为湖州“平台提能”的缩影。

根据规划,湖州市将进一步探索“研究院+产业园”模式,推动“从1到N”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吸引更多央企、国企落户,力争建成工业控制“千亿”集群与产业高地。

数字蓝海

走进位于湖州市德清县康乾街道的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1号LED虚拟影棚内,数千片LED屏幕从顶屏延伸至环屏,构成270度弧形空间。2025年7月14日,这一占地10万平方米的基地正式开园,配备5个LED虚拟影棚、2个实时预览棚及完善的全流程配套设施。

现场导演紧盯的监视器中,两名演员正在激烈打斗:脚下石墩与手中长剑是实物,身后黄沙四溅、俯瞰可见的万丈深渊等场景,则由LED屏幕呈现。

“这是由2.66万块LED屏幕组成、6亿像素实时渲染的‘超级巨幕系统’。虚拟制片系统Versatile System可以整合AI资产库,编剧创作时即可预览演员与场景适配效果,实现剧本与画面同步优化。”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办项目统筹牛聪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博采是国内最早应用虚拟制片技术的企业之一。

“换景!”随着指令下达,技术人员迅速打开LED主控系统,顶部的LED屏随即部分亮起,通过调试模拟出宇宙中冷冽的星光,让人仿佛置身太空舱。

“效率是传统制片的3倍!”牛聪解释,“LED虚拟拍摄以LED显示屏打造沉浸式背景,取代真实布景与大幅绿幕,实现虚实结合的影像设置。传统打造如此庞大逼真的悬崖场景需一周以上,如今不到1天就能完成,单一场景置景费至少节约百万元,且不受天气影响,随时可拍,打破了时空限制。”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建造虚拟棚,更要构建智能化、全链路打通的创作平台,实现从内容前期到后期交付的全环节自洽、高效与可控。”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创意官李炼说。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虚拟拍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17%。AI技术浪潮正深刻变革影视产业格局,而博采传媒所在的“莫干山AI影视城”,正是湖州数字文化产业的金名片。

另一端,莫干山高新区在2022年以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为核心,划定10平方公里“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吸引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创企业集聚。2024年6月,完美世界长三角数字文娱科创基地及数字内容人才基地在此落地,开设3D角色、虚幻引擎等定制化课程,着力打造长三角新业态孵化与人才培养基地。2025年,作为该区域“影视文化+数字技术”核心承载区的莫干山AI影视城,凭借数字影视创新活力入选浙江省首批“文艺两新”集聚地,成为湖州唯一入选企业。

青山绿水间,孕育着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样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科技,正在深刻改变影视产业的创作、制作、发行、放映以及观众体验等多个环节,我们将进一步依托集群式虚拟制作矩阵,完善开放创新生态。”德清县相关负责人说。

逐绿生金

走进浙江湖州的永艺家具股份有限公司,车间流水线正满负荷运转。“工业碳效码”让一把椅子从生产到落地、从螺丝钉到包装纸的碳排放量一目了然,如同给产品办了张“碳护照”。

“整把椅子材料90%以上材料可回收,仅回收铝就占30%以上,塑料则100%可回收。”该公司工程师程军说。

“过去企业怕算碳账,现在碳效码平台帮我们精准找到减排环节。我们持续新建光伏、储能设施,以降碳为目标加强技术改造,碳足迹直接减少15%。”程军说,“工业碳效码”像一根指挥棒,指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算清降碳账,进而精准降碳。

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内,工作人员正监测大屏上各个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碳效等级等数据。这项由湖州首创的“工业碳效码”,能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工业企业碳效等级及产品全寿命碳足迹的科学评估。

据统计,湖州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碳达峰试点,新兴产业集聚度达72.4%,“十四五”以来单位GDP 能耗下降3.6%。

“我们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测碳、算碳及零碳整体解决方案,核心是通过数字化和能源转型,助力迈向碳中和。”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王函韵说。

湖州自20世纪70年代形成纺织、铸造等传统支柱产业,后因传统产业占比高导致能耗超全省平均水平,降碳压力突出。转型过程中,政府面临碳排底数不清、监管不明等问题,企业则对自身碳强度及改造路径存疑,陷入“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

为此,湖州以数字化手段精准破局:2021年首创“工业碳效码”,服务重点领域碳达峰,引导企业精准降碳;2024年11月,工业碳效码升级至3.0版,新增碳足迹数智服务应用。“工业碳效码推广后,单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逐年下降,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程度和企业整体竞争力显著提高。”湖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不仅覆盖降碳领域,更渗透到企业全流程生产环节。走进珀莱雅数字化车间,不同功能和特性的机器人正分工合作,开足马力入库、上架、摆放、出库,为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备货。在生产过程中,每个产品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证”——识别码,工作人员可通过它追踪产品生产实时数据,包括生产日期、生产批次、操作人员等,有效监督产品流通及使用渠道。

浙江技鸣电工器材有限公司则通过建设生产智能化支撑系统,实现设备100%联网,满足工厂级数字化基础建设要求,生产效率与效益显著提升,正迈向“未来工厂”目标。

以“数”赋能,当下的湖州正在加快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脚步。作为全国唯一以“绿色智造”为特色的试点示范城市,推进智造水平迭代升级是当下工业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

“我们坚持‘金象金牛—未来工厂’‘重点骨干—智能工厂’‘规上企业—数字化车间’三级对标的发展路径,将智能制造规划建设提前到项目建设前端,目前湖州市工业领域数字化水平稳居全省前列。”湖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潮澎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引的这条清晰可见、惠泽万家的道路,深刻重塑了城市面貌和产业形态,更切实改变了每一个湖州人的生活质感与未来期许。

从战略区位看,湖州地处“长三角之心”,是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环太湖经济圈的战略交汇之地。2024年岁末,沪苏湖高铁正式通车,“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融合,借此东风,湖州一跃成为沪苏浙皖的新“枢纽”。这一交通能级的跃升,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加速产业能级提升注入了关键动能。

“2025年,湖州迎来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沪苏湖高铁通车等一系列重大机遇。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湖州改革发展仍然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还有一些短板弱项需要加快补齐。”湖州市委书记陈浩说,“我们要持续做好‘难而正确的事’,不断打开‘新的机遇之门’。加速提升城市的磁吸力,不断放大湖州绿色发展、城乡均衡的比较优势,充分彰显‘最江南’的别样精彩,持续打响‘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

如今,围绕八大新兴产业链,湖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步伐愈发坚实有力。据统计,湖州加快产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碳达峰试点,新兴产业集聚度达72.4%,“十四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下降3.6%。《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年度报告2024》显示,湖州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在全国11个示范区排名第一,连续两年荣登榜首。

“两山”理念在湖州诞生并不断拓展深化,正引领湖州乃至全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让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也成为打造增量的新增长点。

“未来的湖州,产业变革将加速演进、市场活力将加速迸发、高端要素将加速汇聚、城市能级将加速跃升,必将成为长三角都市圈的重要增长极。”陈浩说。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