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伴我”:让社区成为心安处
作者: 方洁现代社会中,不少老年人面临着子女在地理和情感上的双重远离,一些老年人的孤独呈现出结构性与代际性双重特征,不仅影响了健康,也带来了不安。这种不安是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多重脆弱性叠加的结果,往往容易被日常喧嚣所掩盖,成为老年群体“看不见的困境”。
如何能够更好地敬老助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社区“小雨伴我”的自治故事,朴素地给出一些实践注解。让社区成为心安处,或许可以是一个重要选择。
钱学森的故居就在小营巷, 渐渐地, 诵读《钱氏家训》变成居民在“共享厨房”就餐前的小小仪式。
共享厨房,寻常日子里的“小雨时刻”
4月27日下午,春日杭城花开正盛。“小雨伴我”共享厨房里,一场与百岁老人同品福粥的活动正在举行,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
詹德潜笑眯眯地放下手中的汤勺,对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说:“这四款粥都好,我更喜欢最后这款福粥。”老人的女儿在一旁也笑道:“我们阿爸啊,就是喜欢甜一点的。”此次活动,社区为老人精心准备了糙米山药粥、黑芝麻枸杞粥、红枣红米粥和银龄福粥。除了要看不同居民的喜好,更要挑选出“老宝贝”们最喜欢的款式,以便社区志愿者点对点“送餐”时带上。一起品粥的还有社区的社工,他们普遍很年轻;还有受邀而至“小雨伴我”的社会志愿者,他们已是社区常客。大家在一张绿色小卡片上,认真填写了对柔软度、色泽、黏稠度、口感的整体评价和其他建设性意见。
“小雨伴我”是小营巷社区公益服务中心的简称,更是社区自治服务体系的全场景名号。“小”取自小营巷的首字,“雨”取自小营巷党建品牌“雨露红巷”,“伴我”则寓意“陪伴未来的我”。
小营巷社区位于杭州老城区,是一个有着万人规模的老社区,老龄人口占比已达41.81%。“小雨伴我”的生长,缘于“看到”身边、同情共感。
高龄老人自己做饭既吃力又行动不便,社工们便联合居民志愿者,一起开展“小雨送餐”;高温天气,老人想念玉米馒头,大家就自发组织起来做“小雨馒头”,馒头越做越多、越送越远,直到社区的家家户户都品尝到大家庭的“味道”;做馒头需要地方,龙华巷西门角落里原本堆积废旧物的一个房间,被改造成“共享厨房”,门口那一块块不断增加的共建者小木牌,见证了厨房每天的人气,见证了“小雨新愿”“小雨改造”“小雨文脉”“小雨农场”等新场景的延伸。
社区老人们除了亲人,有同龄人、忘年交朋友、熟悉的社区社工和居民志愿者的陪伴,附近还有能让他们开心的好去处,他们的心便渐渐安定。老人们也重新“发现”了自己,再老都有价值,活力依然可以生长。
婉珍和水仙都年近八旬,每周四上午,这对好朋友就会来到“共享厨房”做志愿者。因为社区关系和谐,原是“红巷老舅妈”的她俩,从“社区矛盾调解”工作“下岗”后,又在“共享厨房”重新上岗。为什么做志愿者?她们说:“第一,我们有社保,吃用要求不高,生活费够用了;第二,我们退休后在社区相识成为朋友,有朋友就感到很幸福;第三,我们能在‘共享厨房’里做点事,感觉自己还有价值。”

家园场景,以美好关系构筑心灵容器
因为“小雨伴我”,小营巷社区的老老少少有一套非常具有“家庭感”的昵称,比如“老宝贝”“大宝贝”“家里人”等。因为钱学森的故居就在小营巷,渐渐地,诵读《钱氏家训》变成居民在“共享厨房”就餐前的仪式。“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勤俭为本,忠厚传家”“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文化基因循着餐食与家园场景得以激发。
在居民眼里,“小雨伴我”意味着“一家人,一辈子,一条心,一道门,一锅饭”。通过一系列场景实践,快递小哥等“新杭州人”在“小雨新愿”铺,可按需免费领取馒头、消暑用品;老人在“小雨农场”直销点,买菜的同时还可顺便拉家常。这些空间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容器,而是化身为承载集体记忆、激发社会互动的意义场域。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曾说,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和表现。“小雨伴我”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实践,因陋就简却创意满满地重新编码了社区空间,并以日常的场景运行将社区家园构建成邻里“心之安处”。
永续生长,利他利己形成资源与动力
老年并不是脆弱的代名词,只要生命在继续,生长就不会停止。脑科学专家指出,大脑的可塑性不会因年龄增长而消失,需要时时训练大脑连接。当出现创造成就感的场景时,这种连接就能得到锻炼。
“小雨伴我”社区自治服务体系的主题句“陪伴未来的我”,无疑为社区中人的“主体性自觉”作了提示。今天我送餐给别人,明天可能需要别人送餐给我。“送餐”与“陪伴”是“真实需要”的一种隐喻表达,需求得到满足,付出换得成就感,便有了心定神安。社区是家庭式相遇的地方,场景则是“人”去构造社区的载体。每个人都可以为社区共同生活贡献点滴之力,包括老人。
重建“附近”的联结,未必需要宏大叙事,只需创造足够细腻的场景,让普通人在柴米油盐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当利他行为与个体需求自然契合时,社区便拥有了永续生长的资源与动力, 让“心安之所”更为强韧。
社区共建行动可以成为公共服务资源不及、小家庭有心无力时的可靠托底。“小雨伴我”展示了一种有效的社区构建方法,以“利他”做厚社区公共资本,以拥有付出的能力强健自我价值认同,从当下谋未来。让充沛的资源和能力支持起幸福有尊严的老年生活。
(作者系浙大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城市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