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小览
作者: 老二惯常走夜路,为抄近道不怕黑,不怕黑就是不怕鬼,不怕鬼就是不信鬼,如此一来,连与鬼有关的神仙也显得虚无缥缈,不知列位是否真能左右人间。身为无神论者,遇事自作主张,未必求神拜佛烧香磕头,按说与偶像无缘,然而不妨常去逛逛,概因宗教场所营造别样天地,将现代人拽回古代,且不乏真古董,有些穿越之意,正好为快节奏的生活解腻。

混在香客中,抱着欣赏的态度入门,凡雕塑绘画、碑刻书法、楹联匾额、传统建筑,皆有耐人寻味处,与博物馆异曲同工。游览过程不免与“古人”打照面,搜其简历,大半与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关,借法力神通做个白日梦,开一开脑洞亦无不可。待回看眼前形象,哪怕出自无名匠人之手亦添几分神采,“百闻不如一见,果然气度不凡,久仰久仰!”。
尤其千百年前的遗物饱含风韵,不用谈如何审美,面对面已觉震撼,倘若保存完整,则惊艳翻倍,果然世间难得。这时难免起心动念,想为眼前的宝贝留个影,可惜殿内禁止拍照,只好将绝美的画面存于脑盘,任岁月摧残记忆,或为它们添一块美颜滤镜。话说回来,偶有允许拍摄的对象必为重点文物,其光芒已难为宗教所掩,毕竟人类瑰宝属于人类,只要关闭闪光灯即可。

临汾小西天,殿内摩肩接踵,小喇叭疏散人流,只得高举手机狂按快门速战速决。又有雨天进入运城青龙寺,是时光线昏暗,满壁神佛遁入阴影,取景构图颇费眼力,幸亏游客不多,得以缓慢进行,最终屏气凝神定格线条与色彩。


观看前人杰作,一面琢磨形式,一面着迷内容,恨不能从眼中伸出小手,隔空抓取点儿什么。与此同时,广为流传的图像逐渐被祛魅,还原为工匠的心神与技艺,始信“如有神助”的创造源于民间。逢精品反复观摩,偶尔神游其中,我自岿然不动,不知身边观者聚散离合,直到导游带队登堂入室,室内人声鼎沸,才意识到古建空间本来有限,遂挪出大殿,沐浴在自然光下长舒一口气,顿时自在轻松——看罢重中之重,进入自由活动。

闲庭信步,听一听鸟语,闻一闻花香,再找一片绿荫歇息,透过树叶观察屋脊与檐角的小动物。大略数数,组建一个小型动物园似乎不成问题,且半数以上皆为神兽,像鱼像鸟又像龙,具体叫什么,一时张口结舌,别小看琉璃雕刻,须请教专家学者。




实际上,不少宫观寺庙集历史文化于一身,大到建筑群,小到一榫一卯,无不内涵深刻,仅凭走马观花,连皮毛也挨不着。当求知欲爆棚时,蹭几段解说词补充背景资料,紧盯导游指哪儿拍哪儿,也算临时抱佛脚,妄想日后找相关书籍补课,若读到关键点,有图为证岂不痛快?说是这样说,想是这样想,回家以后,照片归档,功德圆满,反正不靠研究吃饭,何必冒充内行。
回看照片,瞬间与传统连线,追忆一面之缘,知道眼福不浅,再翻几遍,保证内心触电。
(责编:常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