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

作者: 杨福成

挑刺一事,自古有之。挑刺者,非但挑人之刺,亦自挑其刺,挑天地万物之刺。然而刺愈挑愈多,人愈挑愈瘦,终至于“挑刺伤身”,亦未可知。

挑刺之人,大抵可分三类:一为“职业挑刺家”,二为“业余挑刺爱好者”,三为“偶然挑刺客”。职业挑刺家,每日晨起,便磨砺其挑刺之具,目光如炬,四处搜寻可挑之刺。彼辈行走于世间,犹如猎犬之嗅猎物,不挑出几根刺来,便浑身不自在。业余爱好者则稍逊一筹,只在茶余饭后,或遇不顺心时,方取出挑刺工具,对周遭事物略加挑剔。至于偶然挑刺客,则纯属一时兴起,挑完即忘,不足为虑。

职业挑刺家中,又有“显挑”与“隐挑”之别。显挑者,明目张胆,当众指出他人之刺,声若洪钟,唯恐旁人不知其挑刺之功。隐挑者则不然,彼辈善于察言观色,专挑人背后下针,刺挑得无声无息,待被挑者察觉,早已血流如注。显挑者常被人当面斥为“多事”,隐挑者则往往被誉为“细心”,实则二者皆是以挑刺为业,不过手段不同耳。

挑刺之风,于今尤盛。互联网兴起后,人人皆可做挑刺大家。一篇文章出,必有数十人争相指出其中错字;一部电影上映,定有批评家竞相挑剔情节漏洞;一幅画作展出,准有鉴赏家纷纷议论色彩搭配不当。挑刺者振振有词,谓此乃“追求完美”,殊不知完美本不存在,所谓完美,不过是无数不完美之集合罢了。

我曾见过一位挑刺大师,此人目光如电,能于一锅白米饭中挑出半粒未熟之米。一日聚餐,众人正大快朵颐,唯他一人举筷不定,忽指着一盘青菜道:“此菜炒得过火,维生素C已损失殆尽。”又指着一碗汤说:“盐放多了0.3克,不利健康。”众人闻言,食欲顿消,而他却面露得意,仿佛完成了一项伟大使命。此公后来独居,无人愿与之共餐,想必每日独自挑自己的饭食之刺,倒也自得其乐。

挑刺之病,最易传染。一人开始挑刺,旁人若不附和,便显得不够“高明”,于是纷纷加入挑刺行列。我曾参加一场作品研讨会,本是一幅不错的画作,第一位发言者指出左上角一处色彩略显突兀,第二位立刻发现右下角构图稍有失衡,第三位则挑剔中间部分笔触不够流畅……不出半小时,一幅画竟被挑得体无完肤,仿佛一无是处。

挑刺之害,不仅在于伤人,更在于害己。挑刺成癖者,往往先挑他人之刺,渐及亲友,终至挑自身之刺。我认识一位女士,年轻时以挑剔丈夫闻名,从领带颜色到吃饭姿势,无不加以指摘。后来丈夫不堪其扰离去,她便转而挑剔子女,子女成年后纷纷远走他乡。她晚年独居,竟开始挑剔自己,每日对镜自语:“皱纹多了一条”“白发又添几根”,终日郁郁寡欢。此可谓挑刺者之终极下场——天下无刺可挑,唯剩自己一身刺,挑之不尽,苦不堪言。

然则世间果真无完美之物,不容挑刺吗?非也。问题不在于刺之有无,而在于挑刺之目的与方法。若为求进步而指出不足,此乃建设性批评;若为显己能而吹毛求疵,则是破坏性挑刺。前者如良医治病,后者如庸医杀人。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挑刺太甚,终成孤家寡人。山里一对老夫妇,相处六十载从未红脸。问其秘诀,老翁笑答:“她有百般缺点,我只看优点;我有千般不是,她只记好处。”此中智慧,岂是那些日日挑刺者所能领会?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若处处挑刺,则生活必成苦海;若学会包容,则世界尚有可爱之处。刺永远会有,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做一个永远不满的挑刺者,还是做一个懂得欣赏的智者。

放下挑刺之具,或许我们能看见更广阔的天地。毕竟,连玫瑰都带着刺,我们又何须对这个世界要求得那么完美呢?

(编辑 兔咪/图 槿喑)

上一篇: 时间增加我的卑微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