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专注
作者: 甘正气在《生死疲劳》的序言中,莫言起笔写道:“此书从动笔到初稿完成只用了四十三天,但此书中的主要人物之原型却在我脑海中活跃了四十三年。”
这句话初看像是莫言先生的一种谦虚,表示这部近39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他多年酝酿、长期构思的产物,是他在头脑中逐渐丰富、不断完善的,不是天才般的灵感大爆发之作。可是反复咀嚼这句话,却能看出莫言天才般的专注力,这种专注,不是短时间内能够不去胡思乱想、不受外界干扰,专心致志地思考或一心一意地做某一件事情的能力,而是长时间持续地思考同一件事情的能力。
我们一般将记忆力、理解力、反应力看得非常重要,认为这是智力的重要方面,也有不少人认识到专注力也非常重要,但普遍看重的是短时间内排除杂念和干扰的能力,例如在四五十分钟的时间内,不东张西望,不摇头晃脑,不东游西荡,不浮想联翩,不像懒牛上驾一样要吃要喝要拉要撒,或者能够几个小时地沉浸到某事之中,忽略周边的嘈杂吵嚷,也暂时淡忘个人的生理需求,如想睡想吃想喝等等,只顾旁若无人甚至几乎忘我地做下去。
还有一种专注是长时间连续性的专注,持续数日、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例如牛顿对万有引力、运动定律的研究和思考,爱因斯坦对时空关系的反复琢磨,这种专注,比全神贯注听半天课、心无旁骛干一天活,要困难得多。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之所以流传了两千多年,现在世界各国的人们仍然口耳相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这个科学发现里面有故事,有巧合,有点传奇性,所以易于传播,人们也乐于传播;另一方面,阿基米德在洗澡之时,在浴缸里面还在思考,身无寸缕,心忧王冠,这极为难得,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在工作场所也是不思考的,大部分人所做的是按部就班、萧规曹随、随俗从众、令行禁止,或者照搬照抄、生吞活剥、小修小补……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比较稀有的,谈指标,则考虑增减,而少考虑取消;谈管理,则重在从细从严,而少考虑此项管理是否必要。也极少有人思考是先有问题再有管理,还是先有管理才有问题,思考之时能够像哲学家罗素所说的那样“牢记人性,忘却虚荣、骄傲、偏见、绝望和任何阻碍你对生活做出选择的事物”的,就更是万里无一了。一般人想不到的问题,阿基米德想到了;在一般人不会思考的时点和地点,阿基米德还在积极思考,阿基米德的专注力体现在这里,他的天才也体现在这里,他的惊人骇人之处、令人津津乐道之处也正是在这里。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常常说男女主人公茶饭不思,夜以继日地忍受相思之苦,这类描写不无作家的夸张与虚构。其实,即使这是真实的,脑力也是可以承受的,因为相思的对象并不复杂,无非是对方的只言片语、一颦一笑、一粥一饭或者与对方的缠绵纠缠等等,都是些日常的鸡毛蒜皮、丝麻皂线,但是倘若思考的对象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哲学、文艺等方面的难题,就要比某个具体的人要复杂得多,长年累月地积极思考、钻研,比天长地久地思念一个人,难度更要大得多。可是,由于很多人都有过相思的经历,因此对相思之痛能够欣然理解,但是却很少有人有过吃饭、刷牙、洗澡、走路、睡觉时都在参详、思索理论难题的经验,所以这种持续性思考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灵感和突破的功效又再次被忽略了。
长时间地专注,是非常伤神的,或许会导致睡眠时间缩短、难以深度入睡、食欲减退、白发增多、皱纹加深,这也让人恐惧,从而中途放弃或者主动远离,但是由此带来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却是不专注或短时间专注不可企及的。
在记忆力、理解力、反应力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反应力慢慢衰退的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专注力,借助写备忘录等方式降低持续专注的难度,以此不断延长专注的时间。当能够像阿基米德、爱因斯坦那样长时间专注之际,思想的火花就会时时迸现,思想的火炬就会长明不灭,思想的火柱就会照耀近处和远方,在世界上大放光辉。
如果我们细细计算每天的时间花费,会发现,除了睡眠,我们花在吃喝和说话方面的时间是最多的,这是影响和阻碍我们长时间专注的最重要因素,或许“把嘴收束得像眼药水瓶口那样小”,能帮助我们增强长时间的专注力。
(编辑 高倩/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