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去上海
作者: 姚文冬有一年父亲过生日,我改变家人聚餐的老方式,开车带他和母亲去北戴河,看了大海,还去了野生动物园。他们开心极了,尤其父亲,在野生动物园就像个小孩子。尝到了甜头,我想,明年要去更远的地方,也不必等到过生日了,对,开春就走。去哪儿呢?江南我最熟,但概念笼统,为了激起他们的兴奋,我说,我们去上海。上海啊!母亲张大了嘴巴。
开春,我给车做了全方位保养,还特意换了轮胎。可当我告知父亲准备出发时,他却平淡地说,不想去了,走路太累,腿脚跟不上了。我说没关系,主要是坐车。父亲说坐车更不行了,坐久了身体吃不消。我心头一惊,这才注意到,近来父亲仿佛在加速衰老,不但容颜老态,连上楼也要扶着扶手了。我终是走入了那种应该极力避免的窘境——尽孝没能趁早。哪怕早去一年,就不会留下遗憾。因此,没能带父亲去一趟上海,成了我心里解不开的结,日久天长,郁积成心中的块垒。
这已经是五年前的事了。近日与父亲聊天,我又提起此事,自然表现出愧疚之意,仿佛想求得父亲的谅解似的。但父亲好像把这事忘了,他愣了一会儿,才说:“为什么要去上海呢?”我也愣了,刚想问,那您想去哪儿呢?马上就意识到,父亲不是这意思,他的意思是,去上海就这么重要吗?看着他无所谓的表情,我顿然明白,所谓去上海,不过是我按照自己的意愿加之于他的一种愿望。
我发现,我脑子里有一种奇怪思维:无论做什么,总是爱给自己树一个目标,努力去实现,若没有实现,便觉得多了一个遗憾,然后患得患失。前半生,这样的遗憾,竟是一个又一个。
好像,别人也是这样吧。比如我有位领导,当了一辈子副职,把没能当上正职视为终身遗憾,至今还满怀失落,忧郁地说,只差那么一点点啊,这一辈子,真失败!又比如,有位朋友,因为一向成绩优异的儿子,高考前生了一场病,影响了发挥,没能考上预想中的大学,他一直耿耿于怀,每每提起,仍在叹息,唉,要是没生病多好!好像那场病改变了儿子的一生似的。而实际上,他儿子现在的生活、工作,都是我们极度羡慕的。儿子只是暂时得了一次病,而他却“病”了好些年没有“痊愈”。
父亲的这句话,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这种病态思维,也促使我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我的一篇小说,被国内某顶级刊物留用,如能发表,将成为我创作生涯的最高峰,永远值得骄傲。但三年过去,稿件仍在排期等待中。听别的朋友说,他也有过这种经历,漫长的等待后,他毅然将稿子转投别处,作品问世后,引起广泛关注,还获了奖。我却觉得,他不该放弃等待,因为登临这个顶峰难度很大,轻易放弃,恐怕以后就没有机会了,那将是多大的遗憾?我可不想在将来的回忆中,这样叹息——那年,如果再等一等,多好!朋友很诧异,为什么非要在那里发表呢?他说,无论在哪里发表,都改变不了作品的水平,倒是因此拖延了作品的问世,那才是真正的遗憾。但他的意见我听不进去。如今,我被父亲简单的一句“为什么要去上海呢”醍醐灌顶,做出了和朋友一样的选择。结果小说在别处顺利发表了,三年的焦虑,也被无边的喜悦覆盖。
父亲没去成上海,却并未放在心上,这几年,虽说身体不如以前,但他的心很安静,过得舒适惬意。他不但不将没去成上海视为遗憾,反而说,自己年轻时去过北京、天津,还去过好几次沈阳,这已经很不错了,他身边的人,大多数都没去过呢。
(编辑 斑比/图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