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嘴

作者: 姚秦川

《国语·周语上》记载:周厉王是西周第十位国王,在位期间,他不仅与民争利,而且还禁止人民批评,引得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有一天,王室卿士邵公(邵穆公)进谏周厉王道:“人民实在忍受不了您的政令,希望您能做出改变。”不料,周厉王听后勃然大怒,同时还找来卫国的巫师,命其监察那些指责自己的人。

很快,卫巫将指责者告知周厉王。周厉王二话没说,将指责者当场处死。周厉王的所作所为引起更大民愤,老百姓对其更是深恶痛绝。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情况下,老百姓在路上碰见了,不敢再像之前那样随意交流,只能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得知这种情况后,周厉王异常高兴,觉得自己的办法非常高明。最后,他很是得意地对邵公说:“你看,我能够止息指责了,人们不敢说话了。”

邵公听后,喟然长叹一声,说:“你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了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重。大河因壅塞而溃决,一定会淹死很多人。而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想要排除壅塞,使之畅流;而治民的人则要宣导人民,让他们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士奉献讽谏诗歌,乐师向天子进献乐曲,史官献书,少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而后,天子对各种意见进行斟酌,如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与情理相违背。”

听了邵公的一番话,周厉王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众人都不禁替邵公捏一把汗。

然而,他好像一点也不害怕,继续进谏道:“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富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体现出来。而人民认为好的就推行,人民认为坏的就防范,如此这样,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财用大大增多。所以,人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呢?如果把他们的口堵住了,又能有多少帮助呢?”

不过,就算邵公苦口婆心地劝谏周厉王,对方根本听不进一个字,照旧一意孤行。于是,国人依旧没有人敢说话。三年后,忍无可忍的国人发生大暴动,最终把厉王流放到了彘地(山西霍州)。从此,人们又恢复了说话的自由。

在数字时代下,面对汹涌澎湃的舆论浪潮,我们应该汲取邵公之智:要以“防川”的敬畏之心对待民众舆论,既要善于引导疏导,做到“宣之使言”;同时更要深入舆论之中,仔细斟酌各方意见,最终做到“行善而备败”。

(编辑 高倩/图 雨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