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宽处走

作者: 胡建新

曾经折桂国际插画界奥斯卡——“金苹果”奖、被年轻人誉为“宝藏奶奶”的原创绘本开创者蔡皋女士,前不久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做嘉宾演讲。在互动环节,一位90后妈妈带着5岁“小书虫”向蔡皋女士述说自己孩子“昨天迷汽车,今天迷恐龙,明天爱生物”的焦虑和困惑。蔡女士对她说: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这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做的就是鼓励孩子拓宽兴趣。孩子往高处走是一个方向,往宽处走也是一个方向。

多少年来,人们似乎听惯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的告诫,不少人都在竭尽一切力量“往高处走”,期望登上理想的高峰,享受人生达顶的高光时刻。可以说,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中,“人往高处走”恰似一盏高悬的明灯,指引着无数人在学习、工作、事业的阶梯上奋力攀爬,将追求卓越、突破极限、攀登顶峰视为人生的终极意义。这当然无可厚非。

然而,当“高峰”越来越险、“内卷”愈演愈烈、人生向高之路越来越窄的当下,尤其是不少人盲目地定义“高处”,陷入“越向高越焦虑”的困境时,“人往宽处走”的呼声恰好反映出在时代浪潮中寻找平衡的理性与智慧。事实上,单向度的垂直攀升可能潜藏着某些危机和凶险。古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虽能插翼高飞,却因飞得太高蜡翼被太阳熔化,最终坠入大海。眼下知识精英的“内卷焦虑”和商业巨擘的“高处不胜寒”似乎都在印证,一味或盲目追求高度可能导致终极失衡。而“往宽处走”恰恰可以避免“一条道走到黑”和“挤死在一条路上”,它意味着人生可以有多种路径,能指引人实现跨领域、跨行业、跨界别、跨专长的立体式融合和多维度选择。

其实,“人往宽处走”倡导的是一种纵横捭阖的人生哲学,它不否定向上的志气和努力,但主张在纵向攀登的同时,应当拓展人生的宽度。这种宽度,首先体现为精神世界的丰盈,就像陶渊明弃官归隐,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中找到比仕途更为宽远的精神境界;又像苏东坡历经宦海沉浮,终于在诗词、书画、美食中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天地……他们的经历表明,人生价值不仅在于所处的高度,更在于内心的充实与自洽。同时,这种宽度还意味着认知边界的突破,当一个人跳出非此即彼、非高即低的思维定式,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多元价值,便会发现人生之路的更多选择性和可能性。

“往高处走”与“往宽处走”并非相互对立的零和游戏,而是相互补充的生命维度。理想的人生,应当是“向上攀登”与“向宽拓展”的理智权衡。向高,是对自我的超越与突破;向宽,则是对人生的热爱与探索。正如登山者,既要奋力登顶,也要欣赏两边的风景,并考虑多种路径的衡量和抉择;既要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也要体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高度与宽度虽是两个不同的维度,却可以统一于人生追求的总体目标之中。生活和事业好比金字塔,能够站到塔尖的毕竟是极少数,当“往高处走”走不通、达不到或因过于拥挤而走不动、行不远时,就需要另辟蹊径,在“宽处”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从而继续自己的梦想之旅。

当然,提倡“人往宽处走”,并不是认可朝三暮四、三心二意、一遇困难便放弃,像寓言《青蛙学艺》中的青蛙那样变来变去,最终什么技艺都学不好、学不精,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做不好。真正的“人往宽处走”,应是审时度势地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路径,不被单一的目标和价值所裹挟,始终以包容的心态构建属于自己的坐标系。无论选择攀登的陡峭还是漫步的悠长,均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对事业的热忱和对世界的好奇,既领略高处的壮美,又拥抱宽处的辽阔,让每一个脚步、每一次行动都成为人生有意义的体验与回味。

若你站在上海之巅118层的观光大厅,俯瞰黄浦江两岸的璀璨灯火,或许会感到,这个垂直高度为632米的建筑奇迹,本身就是城市规划、工程技术、美学设计的多维结晶。而当代人的生命轨迹,同样需要这样的立体建构——在垂直维度积累专项势能,在水平维度实现持续迭代——真正的生命高度,永远建立在认知宽度的基础之上。

(编辑 高倩/图 槿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