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崖岸

作者: 叶春雷

陈蕃是东汉名人,乡里后进之士争相拜访他,唯独许邵不去拜访。理由是:“陈侯崖岸高峻,百谷莫得而往,遂不造焉。”陈蕃丧妻后,将妻子的遗体运回故乡安葬,大家都去吊丧,许邵还是不去。理由依旧:“仲举性峻,峻则少通。故不造也。”

看来许邵是认定了陈蕃是个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人,觉得这样的人容易看不起人,所以就不想与之有交集。许邵对陈蕃的看法是否正确,自然值得商榷,因为恰好就有一个反证,那就是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句话表明,陈蕃也许恰好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作为南昌的地方官,对徐孺子这样的无名之辈如此礼遇,可见他是好客的,也是爱才的,也许并非“崖岸高峻”吧。

但是,即使许邵对陈蕃有偏见,但他说的话,还是有道理的。一个人“崖岸高峻”,容易给人造成错觉,这是个傲慢无礼的家伙,还是远远避开为好。所以老子有句话:“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人应该做到“不立崖岸”,懂得亲切待人,包容待人,那就会让人有如坐春风之感,朋友自然就多了。

《明史·杨荣传》记载:“性喜宾客,虽贵盛无稍崖岸,士多归心焉。”俗话说:“人一阔,脸就变。”但杨荣不是这样,他发达后,待人还是和先前一样谦恭有礼,一个“稍”字,说明这是一个始终如一的人,先前如何,发达后还是如何。这样的人品,自然是“得人”的。

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为人,有相对趋同的看法。林黛玉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但就是有些“崖岸”,让人亲近不得;宝钗则上上下下,无人不喜,原因是为人随和,容易让人亲近。

《淮南子》有段话,很能说明问题:“城峭者必崩,岸崝者必陀,故商鞅立法而肢解,吴起刻削而车裂。”商鞅、吴起,都是改革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自然是很伟大的,《淮南子》将他们的悲剧归结于性格的原因,自然是有些偏颇的,也是不公正的,但是有一点必须肯定的是,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放低姿态,随分从时,还是很有必要的。

自然,必须补充的一点是,“不立崖岸”,并不是说不讲原则,一团和气。孔子对这样的人,向来是没有好感的。他说过:“乡愿,德之贼也。”那语气是很严厉的。在遇到原则问题时,一个人就应该坚守原则,一步不让,不可有一点骑墙的心理。要在坚守原则和“不立崖岸”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虽说不容易,但是找到了,就像古筝上的泛音,一旦弹对了地方,就会发出妙不可言的乐音来。

(编辑 高倩/图 雨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