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识”当先,方集大成

作者: 李艳霞

在当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从机器人直播的风靡,到 AI 智能软件在情感文案编辑、绘画、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桩桩新事物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在那看似无穷无尽的信息智能数据库里,只需轻轻输入一个关键词,便能即刻获取相应的答案,着实堪称 “科技狠活儿”,宛如一件无所不能的“神器”。

目睹此景,我不禁陷入深思:这个备受追捧的 “神器”,难道是 “器识” 中的 “器” 吗?

“器”字最早现身于《论语·为政》之中,书中提到 “君子不器”。此处的“器”,本义为器皿。所谓“不器”,意在告诫人们,切勿像器皿那般,将自己局限于某种固定模式。毕竟,器皿具备容纳、接受的特性,故而后来“器” 字的含义不断引申,有了包容、宽容之意,进而衍生出“器量”“器度”等词汇。

再细细品味清华大学的校歌:“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其中着重强调的便是“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由此,一个关键问题浮现:究竟何为“器识” 呢?

“器识”这一概念,较早可追溯至《晋书·张华传》,文中记载“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由此可见,“器识”最初是用于形容人的胸襟。若将其拆解开来,“器”指代的是器量、器度,展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境界;“识”,则意味着见识、学识以及眼光、境界与视野,体现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与认知水平。一言以蔽之,“器”是内在修养的沉淀,“识”是外在能力的彰显。因此,完整意义上的“器识”,应当涵盖观察事物时敏锐独到的眼光,判断时事时深刻透彻的洞见,处理人际关系时练达宽厚的胸襟,以及知行合一、付诸实践的行动能力。

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家长一旦瞧见自家孩子在“琴棋书画,射御乐数”等方面崭露头角,便迫不及待地让老师给出论断,笃定自己的孩子未来必成翘楚。尤其是一些兴趣培训班,也往往过早地为孩子定性,凭借如簧巧舌描绘出孩子所谓美好的未来图景。然而,那些富有智慧的家长,却深谙先贤“士先器识后词华”的谆谆教诲。

回溯古代,唐代裴行俭曾郑重告诫士人:“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浮躁浅出,非享爵禄之器。”他着重强调了读书人理应将人格修养置于首位,而后才是文艺方面的学习。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句话影响深远,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始终强调着品德与学问并重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依旧散发着熠熠光辉,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它时刻警醒着我们,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征程中,绝不能忽视品德与人格的塑造培养。尤其在教育领域,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有效传授,更要将品德培养视为重中之重。对“器识”的悉心培养,有助于造就一批既具备广阔视野,又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的科技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够投身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更能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凭借自身素养解决复杂棘手的问题,从而有力地推动科技的持续进步。

在艺术领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理念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应用。艺术家的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犹如源头之水,直接影响着其作品的质量与内涵。以陈大羽的《雄鸡图》为例,这幅作品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更生动地映射出他独特的人格与灵魂。

在科技领域,“器识”的重要性亦不言而喻。一位具备“器识”的科学家与工程师,能够站在更为高远的视角审视科技问题,不会被眼前的短期利益所局限,而是着眼于长远的发展规划以及社会的实际需求。这般广阔的视野,使得他们在科研进程中能够提出更具创新性与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同时,“器识” 更是一种对科技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能力。拥有“器识” 的领导者,能够引领科技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稳健前行,避免科技发展误入歧途。不仅如此,“器识”还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科技人才,为科技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创造力。

“器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它既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密钥,更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器识”,实乃为人之根本要义,为官之重要准则,为文之核心要素。“器识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方能集大成者。愿我们都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以“器识”为舟,扬帆远航。

(编辑 高倩/图 槿喑)

上一篇: 不立崖岸
下一篇: 真正强大的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