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门上的温度

作者: 张君燕

二叔在老家种植了几十亩铁棍山药。他种的铁棍山药口感好、营养高,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为了解决铁棍山药的储存问题,二叔建了一座冷库,既能保鲜,又能一年四季不间断供应山药。

冷库的铁门在阳光下泛着青灰色的光,门闩是一截拇指粗的钢筋,像老式粮仓的锁扣。二叔蹲在门边,用砂纸打磨着新焊的把手。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用这种老式的门锁?城里的冷库早用上了磁吸感应门,人脸识别、温度联控,可高档了!”堂哥堂姐们笑话道。

二叔似乎并不在意,继续在门板高处凿了个碗口大的洞,保留着需要手动推拉的铁闩。他一边忙活,一边认真跟我们解释:“这是‘活扣’,人在里面冻僵了,手指也能勾开。”

因为这个“落伍”的设置,二叔多花了一千多块钱。大家觉得不值,纷纷笑他跟不上时代,被旧观念绊住了脚,不懂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二叔只是跟着笑笑,也不辩解。

直到去年深冬的一个夜晚,在邻村,因工作疏忽,三位工人被困在了一座冷库里,折腾了大半夜。监控视频里,电子门禁系统在断电后完全瘫痪,工人们蜷缩在零下二十度的冷库里瑟瑟发抖,几乎快被冻晕了。幸好主家凌晨要发货,打开冷库门,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人命关天啊!”二叔喃喃自语。他用布满老茧的拇指反复摩挲着门闩上的凹痕,那些凹痕是他亲手刻的防滑纹。那一刻,我们不再嘲笑二叔,我们突然明白,这个看似固执的选择,其实是对生命最质朴的敬畏和珍视。二叔用最原始的方式,给危险和意外留了一道“生门”。

暮色漫过山药田时,冷库门上的铁把手镀了层金边。这让我想起童年祠堂的门环,想起外婆总说门闩要留三指宽的空当儿——原来有些预见,早就在光阴里沉淀成了守护生命的智慧。

(编辑 兔咪/图 雨田)

上一篇: 成人达己
下一篇: 这个问题我真的不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