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炎夏极处的诗意栖居

作者: 凌和

大暑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被描述为“热气犹大”的节气,以最炽烈的姿态为夏季画上浓墨重彩的休止符。古人将大暑十五天细分为三幅生灵画卷:腐草化为流萤的奇幻,土地蒸腾湿气的氤氲,暴雨涤荡暑热的酣畅,共同构成“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的物候交响曲。

农人视大暑为“流金的火季”。稻田里“禾到大暑日夜黄”,双季稻区上演着与时间赛跑的大戏:早稻在骄阳下铺展金浪,在镰刀飞舞间谷粒归仓;晚稻秧苗又须抢在立秋前植入水田,汗珠砸进泥土的声响仿佛大地的心跳。故有“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之说。

面对大暑,中国人在饮食中淬炼出清凉之道。饮伏茶:街头巷尾,大陶缸里深褐色的药茶翻涌着草本清香。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数味草药在沸水中释放清凉之力,行人驻足饮一碗,汗出如浆时反觉一股凉意自丹田升起。此俗绵延千载,曾是村口凉亭里最温情的馈赠。食伏姜:在晋豫大地,主妇们将生姜切片捣汁,与红糖搅作琥珀色的稠浆,覆纱曝晒于烈日下。待伏尽启封,一碗冲水下肚,任是积年胃寒也化作暖流。啖仙草:岭南暑气最盛处,一盅墨玉般的烧仙草点缀蜜豆,滑过喉间如清溪涤荡。这“仙人草”制成的凉粉,更是南方人面对酷暑的大爱。

地域风物更孕育独特食俗。山东枣庄的羊肉汤馆大暑日人声鼎沸,“喝暑羊”的食客就着饼撕咬大块带骨肉。羊汤升腾的热气逼出体内郁积的湿寒,正合“以热制热”的养生玄机。莆田人家以荔枝红、羊肉香、米糟甜共庆“过大暑”,亲友携礼相赠,荔枝壳下晶莹果肉饱含“日啖三百颗”的酣畅。而北方人则捧起“头伏饽饽二伏面”,一碗过水冷面浇上虾仁丝瓜卤,翠白相间间泻下满口清凉。

《黄帝内经》云:“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大暑养生尤重平衡。古人晨起一碗荷叶粥,午食冬瓜赤豆汤,借老冬瓜的淡泊与鲜荷叶的清气,涤荡脏腑郁热。更深层的智慧在于“养心”,所谓“心静自然凉”,黄昏泛舟赏荷,什刹海红莲映日,秦淮河画舫凌波,皆是消夏的雅意。

大暑如一面炽热的镜子,映照中国人顺天应时的生存哲学。在最酷烈的阳光下,农人挥汗如雨抢收希望,主妇巧手调和四时之味,文人在竹帘后沏茶听雨。此间智慧,正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中国智慧。

(编辑·李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