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倏忽温风至因循盛夏使

作者: 依柳

温风裹挟着热浪席卷大地,蟋蟀悄然躲进庭院墙角,老鹰振翅飞向更高远的天空,这便是小暑,一个带着灼热呼吸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热气犹小”为其命名,恰似在盛夏的门槛上轻轻叩响,提醒人们:真正的酷暑尚在酝酿,而生活的智慧早已在千年烟火中沉淀成诗。

小暑为小热,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中国多地自小暑起进入雷暴最多的时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小暑开始进入伏天,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小暑这个时节虽然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但对于农作物来讲,雨热同期有利于成长。

小暑“食新”的习俗里藏着最朴素的感恩哲学。新麦炒面在北方农家的碗中泛起金黄,江南的新米饭则蒸腾着“汗滴禾下土”的馨香,就连耕牛也能分得一碗麦仁汤,临沂民谣唱着“舐牛喝了不淌汗”的体贴。小暑最传统的饮食莫过于饺子。小暑节气意味着华夏大地即将进入“伏天”,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而饺子在传统习俗中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因此各地有了入伏要吃饺子的说法。

药食同源的养生之道在小暑达到精妙平衡。苏州主妇将糯米灌入莲藕蒸煮,淋上蜂蜜的瞬间,杜甫笔下“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的雅趣便有了市井版本;徐州人笃信“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以热制热的辩证法在羊肉汤锅里翻滚。

现代生活为古老习俗注入新意。北京胡同里,冰镇酸梅汤代替了宋代赐冰的宫廷礼仪;上海弄堂中,阿姨们把传统炒面升级为藜麦沙拉;岭南茶楼里,菊花普洱演绎着“三花三叶”茶饮的当代变奏。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如《梦溪笔谈》所言:“古法新意,各臻其妙”的传承智慧。

不管岁月如何,中国人始终延续着对节气的温情守望。小暑的热浪里,既有“人晒衣裳龙晒袍”的古老歌谣,也有“空调WiFi西瓜”的现代戏谑,但内核始终未变——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在每一个蝉鸣悠长的夏日生生不息。

(编辑·谢奇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