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昼最长 暑渐盛
作者: 青晴“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当天,太阳北行到极致,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故称之为“夏至”。蛙声阵阵,蝉鸣声声,炎炎盛夏拉开序幕,真正的“烤”验即将到来。
夏至,古称“夏节”“夏至节”,是农历中夏季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6月20日—22日之间。早在先秦时期,先民就提出 “二分二至” 概念,其中 “二至” 即夏至与冬至,彼时分别称为 “日永”“日短” 。“日永”生动描绘出夏至时节白昼漫长的景象。古人还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以自然界的物候变化勾勒出夏至时节独特的生灵画卷。
清代北京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长长的面条,恰似这一日最长的白昼,而 “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民间说法,更将饮食与天文巧妙勾连。筋道的手擀面在沸水中翻滚,捞出后浸入冰凉的井水,浇上醇厚的炸酱或香浓的麻酱,再配上鲜嫩的黄瓜丝、爽脆的豆芽和清香的芹菜末,炎炎夏日,一口下去,麦香与暑气在舌尖碰撞,带来独特的夏日滋味。
夏至时节,饮食养生大有讲究。夏至宜“苦”。“夏天吃苦,胜似进补”,苦瓜、莲子、蒲公英等苦味食物,能清心泻火、祛燥除湿,有效缓解 “苦夏” 带来的食欲不振。一盘家常苦瓜炒蛋,一杯清冽苦丁茶,都是消暑良方。夏至宜“酸”。夏日是撸串的好时节,但烧烤食物油腻难消化,乌梅、山楂、柠檬、番茄等酸味食物此时便派上用场。敛汗止泻、生津解渴、健胃消食的酸味食物,更适合在夏季出汗多、容易流失津液时食用,成为烧烤季的解腻良方。夏至宜“水”。夏至时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容易出现闷热、汗多、口渴等症状,此时,及时补充水分至关重要。如果不爱喝白开水,绿豆汤、银耳汤、荷叶粥等都是很好的补水选择。黄瓜、冬瓜、西瓜等含水量高的蔬果,也能有效补充水分。
捧一碗凉面、啜一杯苦茶,在空调房咬下冰镇西瓜。不妨借夏至之契机,暂放忙碌,静赏日影渐短,感受时光在暑热中缓缓流淌,在一食一饮间从容应对酷暑的考验。
(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