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浓菌子宴
作者: 听松每年雨季,故乡那些山林都会悄悄地撑起一把把五彩缤纷的“小伞”。菌子们是如此小心翼翼,在杳无人烟的地方冒出一些星星点点的惊喜。
传闻同一种菌子,生长的位置不同,也会有“毒”与“无毒”的天壤之别,特别是长在桉树林里的更是绝不能碰。加工的时候要牢记足量食用油、足够烹饪时间、足够大蒜这三要素。虽然有着极大的风险,但品尝过菌子美味的人都会欲罢不能。满意地咀嚼并回味一整年,待到来年菌香飘荡的时候,会再次争先恐后,前赴后继地以身试“毒”,再次加入这令人胆战心惊的品菌之旅。
雨后闷热的日子,是找菌子的好时机。既然是“找”,说明找到菌子还是需要一点点运气的。有的踏遍了整道山梁,翻遍了所有的腐叶或草丛也一无所获。有的一路搜寻,望眼欲穿也遍寻不到,然而紧跟在后面的人却有意外的收获。据说,鸡枞是有个窝的,三两天就冒出一朵,因此人们就“守株待兔”般地等。找菌子大军的人越来越多,有的甚至要赶个早,天还未亮,黑咕隆咚地就打着手电筒进山去碰个运气。
又是一个菌香弥漫的时节,好似山林清新的气息都随着一朵朵小巧而又精致菌子的身影传遍了大街小巷。周末,好友小赵邀请我们到他的家乡去品尝乡野的味道。还说他家乡的菌子数量最多,品种最全,品质最好,味道更鲜。相识二十余载的几位好友欣然前往。
与小赵因工作而结识。那时,我们都刚参加工作不久,业务上会有一些联系。相识后,我们偶尔会找个机会小聚,在一天天的交往中友谊的小船也越驶越近,情感也愈见浓郁。我们曾一起在稻花飘香的田野里漫步,在湖边的沙滩上留下青春的足迹,还曾在清朗的月光下畅谈人生,在闪烁的霓虹里发泄生活的苦闷。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忙于各自的生活,有时甚至几个月都没有一丁点儿彼此的消息。但久别重逢,我们依然无话不谈,也许,这就是现代忙碌社会里朋友相处的一种状态吧:即使生活在同一座小城,亦无法时常相聚,但驻留在心中的情感却绝不会有丝毫的褪色。
开始上菜,一碗菌香浓郁的杂菌汤就吊足了我们的胃口,我们努力辨别汤中黄澄澄的鸡油菌独特的香,铜炉菌那让人叫绝的鲜,洋奶菌特立独行的脆,灰鸡粽那让人回味的甜。一盘爆炒黑牛肝,菌子独特的香和肥厚的菌肉瞬间就虏获了我们所有的期待,让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一盘素炒鸡枞,让我们尝到了久违的乡野味道,雪白的鸡枞与青红椒搭配,更让人觉得鲜嫩可人。一碗酸汤牛肝菌,加入自家腌制的酸菜,酸爽的感觉令人食欲大增。一盘羊奶菌炖肉,菌子不仅吸收了肉的香,羊奶菌独特的脆还让人觉得别有一番滋味。一碗青头菌炖红烧肉,青头菌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鲜甜,还吸收了红烧肉的浓香。一碗黄皮鸡粽炖土鸡蛋,黄色作底,乳白的鸡枞点缀,更像一件艺术品,让我们不忍去破坏它的完美。一碗菌香牛肉,牛肉与菌子的香碰撞在一起,一起融合,一起升华,使菜肴的浓香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一盘油淋见手青,虽然已不再呈现出用手触摸就能变色的奇特现象,但菌子独特的香味与爽滑感还是让人备感惊喜。再配上一盘当地有名的油淋干巴,一盘素炒小青花,实在是一顿让人难以忘怀的饕餮盛宴。最后,一碗干巴菌炒饭,让我们本已装不下再多食物的肠胃屈从了我们无法满足的唇齿欲望。我们直呼,得赶快去消化消化了。
我们就这样品尝着大自然的赐予,回忆着美好的青春。席间,小赵的几个发小还唱起了贴有地方标签的歌谣《老家在建水》,提醒小赵要常回家看看,老友也要时常相聚,不要让时光撕裂了彼此的情感。席末的一首《月上东门楼》,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建水这座小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浓浓的诗意。
(编辑·姚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