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症”,并不羞耻
作者: 张淑丽流量为王的时代,可以轻易推动一个话题的“出圈”与共鸣,继而成为某种风向。一段时间以来,“羞耻症”荣膺流量新宠,持续在社交软件中霸屏。于是,“美丽羞耻症”“精致羞耻症”“请假羞耻症”“现金羞耻症”……五花八门的“羞耻症”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哦,对了,最近还有“平凡羞耻症”。当平凡都成为一种羞耻,这个世界确实“癫”成了我们不认识的模样。
这些被创造出来的“羞耻症”到底是什么意思?“羞耻症”究竟戳中了什么,能够成为引发无数网友情感共鸣的爆款话题?
简单地讲,在特定情境里个体会产生“羞耻感”,无疑就是“羞耻症”的字面意思。比如,别人对打扮精致好看的人投来关注的目光,会让个体产生不自在、甚至有钻地缝的冲动,这叫“精致羞耻症”;团建聚餐时,不好意思开口提醒大家AA,怕提钱会被认为小气、俗气而惴惴不安,被称为“现金羞耻症”等。很多人会把上述情况解释为“脸皮薄”。不过,当人之常情的羞怯被放大成为惯性反应,当特定情境被不断扩容、泛化,当“羞耻症”成为现象学意义上的典型症候,我们就要重视了。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脸皮薄”的范畴了。
从心理学看,“羞耻症”其实是一种应激反应。其强烈的“羞耻感”是一种深度复合的心理体验,不仅杂糅着害羞、尴尬、挫败、焦虑、沮丧、自我暴露的恐惧等消极情绪反应,也同时包含着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价值判断。强烈而持续的“羞耻感”会严重冲击个体的自尊、自信、自我效能感,危及身心健康。“羞耻症”的成因很多元,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对此都有解释。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方式的束缚、社会化过程的影响、认知系统的偏差等都会导致个体更易感“羞耻症”。
其实,有羞耻心,这很好。《礼记·中庸》有云:知耻近乎勇。《孟子·尽心章句上》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在中国人的立身哲学里,知羞耻是重要的处世原则。适度的羞耻心可以帮助个体自尊、自律、自省、自信,厘清自我认知的边界,促进个体健康良性发展。
不过,深陷于“羞耻感”,这很危险。谁的成长不是一路跌跌撞撞呢?那些或深或浅的“糗”痕不是黑历史,是生命真实而鲜活的印记。不要囿于世俗的眼光或者在意他人的蜚短流长,年轻人有时可以多些“钝感力”。因噎废食、过度羞耻只会使人滑向自责、自苦、自卑、自厌的深渊。
所以,拒绝“羞耻症”,这很必要。不纠结、不内耗,不要对自己不依不饶。你只需记住,我们的成长,不是为了逢迎世界,也不是为了讨好别人。讨自己的好,过自己的日子,给自己一个拥抱,我们配享自己的“太庙”。与卿何干?
(编辑·谢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