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一次介绍毁掉职场印象
作者: 梅瑞琪介绍,一般指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使双方互相有所了解。在人际交往中,互不相识者,通过介绍能够迅速搭建沟通桥梁,而不当的介绍则可能让精心维护的职场形象崩塌。掌握介绍的黄金法则,能避免社交尴尬,轻松驾驭各类社交场合。
案例一:跨部门会议上的尊卑颠倒
某会议上,工作人员小张负责向高层领导王总介绍入职新人小李,他推着小李走到会议室前方,对着新人小李说:“小李,这是公司王总。王总,这是新入职员工小李。”介绍完毕,便匆匆回到座位。
错误解析:
1.违背“尊者优先了解情况”原则。职场礼仪中,应先将“资浅者”介绍给“资深者”,让“资深者”优先了解情况。小张介绍的顺序颠倒,未能体现对领导的尊重。
2.信息空洞无价值。对新人介绍仅停留在“新入职员工”,过于简略,价值表达模糊,未体现公司对新人的重视,不利于增强归属感。
3.态度敷衍缺诚意。尽管是日常会议当中对同事和领导的简单介绍,但并没有突出小张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匆匆介绍,无任何情感互动,缺乏眼神交流和手势引导,给人敷衍之意,用“推”的动作介绍他人,显得不礼貌且仓促。
案例二:商务场合中的称呼失当
某商务场合中,工作人员小张向客户王总介绍自己的领导:“王总,这是我们单位刘哥,负责项目运营。刘哥,这是合作方王总。”称呼随意,氛围尴尬。
错误解析:
1.称呼不规范。在正式场合中避免使用“刘哥”“李姐”等非正式称呼,既不尊重领导,又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专业能力。
2.职位表述模糊。“负责项目运营”过于笼统,未能突出其管理经验、工作能力和专业优势,导致客户无法准确判断其在合作中的角色和价值。
3.缺乏后续引导。介绍结束后,应主动引导对话,避免冷场,失去宝贵的交流机会。
一、职场中如何称呼他人
1.职务性称呼
(1)姓名+职务或姓+职务:如李明总经理、王丽董事长、周经理、王会计等。
(2)仅称职务:如主任、经理等。
2.职称性称呼
(1)姓名+职称或姓+职称:如王强教授、钱华讲师、杨教授、李工程师等。
(2)仅称职称:如教授、工程师等。
3.学衔性称呼
(1)姓名+学衔或姓+学衔:如李明博士、张博士等。
(2)仅称学衔:如博士。
4.行业性称呼
按照所从事的行业进行称呼,姓氏+称呼:如李医生、耿老师、陈律师、王警官等。
5.性别性称呼
对于不明身份或者服务业从业人员,可用姓名+性别:如张女士、王先生。
二、职场中如何介绍他人
1.以中间人身份介绍原本陌生的人相识。应站在中间,以手示意,面向听者,微笑有礼,口齿伶俐。无论介绍哪一方,应手心朝上,手背朝下,四指并拢,拇指微张,指向被介绍的一方。
2.要遵守“尊者优先了解情况”的规则,使“尊者”优先了解对方身份信息,掌握主动权。具体为:先介绍主人,后介绍客人;先介绍年幼者,后介绍年长者;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先介绍家人,后介绍朋友、同事;先介绍下级,后介绍上级;先介绍后来者,后介绍先至者;先介绍晚辈,后介绍长辈。
3.介绍者所陈述的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当时情况加以斟酌。一是简介式,仅提及彼此姓名和基础信息,其他内容等待被介绍者发挥。二是标准式,将双方的单位、职务、专长、姓名等一并介绍,适用于正式场合。三是强调式,着重对一方或双方的情况进行介绍,便于双方了解。
掌握职场中介绍他人的礼仪,不仅仅是要记住规则和要点,更要将其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次社交互动。在职场道路上,愿大家凭借着得体的介绍礼仪,在每一次结识新伙伴中成长,不断迈向职业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