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策略研究

作者: 王娟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22-04

融合教育指的是一种让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学习的教育方式。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独立的教育体系。这是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为健康学生和残障学生相互了解创造条件。教师要有融合的意识和思想,让残障儿童顺利进入普通学校班级学习。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残障儿童随班就读,不仅可以方便残障儿童就近学习,像普通学生一样接受普通的学校教育,还能够为残障儿童家庭带来福音。

一、强化普特融合主体责任,营造随班就读教育氛围

强化普特融合主体责任,营造随班就读教育气氛,这是当下普特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残障儿童融人普通学校学习环境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有更强的教育主体责任感,为普特融合教育的顺利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整合普特融合教育资源

普特融合教育资源整合行动,需要教师有兼容和优化的意识,对不同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搜集和处理,不仅要吸收特殊教育教材内容,还要利用网络收集更多普特融合教育方面的资源信息,为普特融合教育提供更多的信息素材支持,营造随班就读的学习氛围。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要为普特教育教学设计提供更多资源信息,以提升教育教学整体品质,促进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整合普特融合教育资源时,涉及办学条件、管理制度、教材资源、教师配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合理利用相关条件,推动普特融合教育机制的落实进程。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很多学校都设立了特教班,或者是普特融合的班级,让更多残障儿童能够顺利进入学校学习,特别是一些特殊功能科室的设计,为特普教育教学提供更多便利。如绘画与手工室、心理咨询室、唱游律动室、图书阅览室、情绪宣泄室、运动康复场馆、无障碍卫生间等,为残障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利。管理制度设定和执行环节,学校会根据办学实际以及普特班级设计现状,投放一些针对性较强的管理制度,形成完整的管理网络,确保每一项普特融合教育策略能够顺利落地。学校专门设置了普特办公室,成立了专门的师资队伍,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教材资源整合时,学校专门为普特融合班配设了特殊的教材课程,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普特融合班教育教学政策的高效落实。

(二)创造随班就读教育氛围

为了让残障儿童能够和健康儿童一起进入班级学习,需要更多的教育资源的支持。要借助教育资源,创设普特融合教育机制,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接受平等的、公平的教育资源,也能够为残障儿童带来更多的心灵抚慰,让残障儿童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和学习,这对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班就读是让残疾儿童能够获得更多的正常的教育权利。教师需要做好必要的教学调研以及学情分析,对残障儿童的现实状况进行深人的研究,以便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让随班就读的残障儿童能够顺利进人普通班级。

随班就读是典型的普特融合政策体现,因为残障学生人数较少,很多学校不能开设特教班,只能将残障学生融入普通班级,而残障学生是特殊群体,这些孩子本身带有残疾,学力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其心理也更为敏感,行为举止都可能显示出“另类”,自然会带来一些自卑心理,如何优化普特融合班级管理,让每一位残障儿童都能够顺利融入班集体,这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班级管理,要为这些普特班级配备适合的班主任教师,对班级学生组成进行科学分析,了解每一位残障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心理、性格等多方面的情况,为优化班级管理组织奠定基础。其次是教育环境建设,残障儿童本身有一些缺陷,可能会产生被普通学生歧视的现象,教师需要加强管理和教育,以减轻残障学生的心理压力。再次是配设一些特殊教育课程内容,为这些残障学生提供学习便利,也要鼓励健康学生,对残障学生进行帮扶行动,这对优化普特融合教育环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挥普特融合指导功能,保障随班就读教育权利

发挥普特融合教育指导功能,保障残障儿童随班就读教育权利,这是普特融合教育的现实需求。教师要有主体责任担当意识,为残障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更多残障儿童顺利进人普特学校班级学习。

(一)凸显普特融合教育功能

普特融合教育功能是确保普特教育正常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对残障儿童学习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保障每一个残障儿童都能够顺利进入普通班级,与健康孩子进行互动和交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这对培养残障儿童健康人格有重要帮助。普特融合教育需要普通学校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多方协调。特别是学校职能部门,要发挥主管作用、主体作用,针对残障儿童的学习现状做出合理的安排,让残障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普通班级,这对培养残障儿童健康的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普特融合教育需要集合众多办学资源,确保融合教育的顺利展开,实现普特教育目标。第一,学校是教育主阵地,需要发挥关键作用。学校不仅要在管理制度设计、活动组织、教育改进、硬件配备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还要在软件建设方面有更多投入,为普特融合随班就读创造良好条件。第二,教师是普特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执行者、管理者、服务者,需要做好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确保随班就读管理高效运行。残障儿童是特殊群体,教师要具备必要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教育的耐心,利用特殊教育手段展开特殊教育,让这些残障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成长。第三,残障学生家长也是重要参与者,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参与到随班就读班级管理之中,让残障学生逐渐建立起对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以提升残障学生学习效率,成就健康的心理。第四,社区、街道、教育主管部门等,都属于普特融合教育的重要辅助单位,学校要主动与这些单位建立联系,让整个社会都来关注普特融合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强调随班就读教育权利

残障儿童跟随普通班级学生学习,这是他们固有的权利,也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这需要形成教育合力,疏通各个方面的关系,确保残障儿童能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也能够促进普通学校教育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一些特定家庭当中的残障儿童,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教育者要有更强的责任感,对残障儿童家庭给予更多帮助,让每一个残障儿童都能够顺利进入普通班级,跟随其他健康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6.pd原版全文

残障学生是特殊群体,致残的原因各异,在随班就读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学情分析。身体有残疾的,其心理和智力都没有问题,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要重视这个群体的教育和管理,让心理教师跟进观察,适时给予心理疏导,确保残障学生始终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和交际问题。脑瘫、脑瘤、智障儿童,学力基础较差,智力水平低下,面对这个群体,要有特殊的教育手段,针对其学力基础现实,配设适合的课程,设定特殊的学习目标。无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残障学生群体都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同样具有生存权、学习权,要充分尊重残障学生的权利,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让这个群体学生能够健康地学习和生活。教师要区别对待残障学生,同时要求健康学生要付出热情和爱心,为特殊群体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服务。

三、优化普特融合课程教学,凸显随班就读教育职能

设计融合教育课程时,教师要有融合创新的主观意识,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处理,结合残障儿童的现实情况,设定特点鲜明的学科课程,以凸显随班就读的教育效果,让更多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课程学习环节。

(一)优化普特融合教育课程

普通学校有固定的课程,特殊学校也有相对稳定的教材。在设计普特融合教育课程时,教师要有融合的意识,将普通教材与特殊教材进行多点对接,这不仅有利于残障儿童的学习,也能够给健康孩子带来更多的一些学习启示,以开阔普通学校教育教学视野,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也有积极帮助。健康孩子使用的教材对特定的残障儿童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做好教育课程的精确设计,适时融入一些特殊教材内容。这对残障儿童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让普特融合教育顺利展开。

义务教育阶段有固定的教材,其课程设计也具有普适性,而残障学生接受课程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在执行课程方案时,需要有优化的意识,对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兼顾处理,让全体学生都能够接受教育课程。首先,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设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为不同群体配设不同的学习任务,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够接受学科教育。其次,教师要适时接纳特殊教育课程内容,对义务教育课程进行补偿处理,以提升课程教材的适合性,提升学科教学品质。再次,教师需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识,针对不同群体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出不同的教育引导,确保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顺利进入学科学习核心,在主动接纳和广泛互动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各个学科教师要有融合意识,对学科教学进行设计,推出一些跨学科活动任务,让更多学生能够进入学习实践活动之中,在实际操作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

(二)提升随班就读教育品质

让残障儿童顺利进人普通班级,这是随班就读教育的必然要求。残障儿童是特殊群体,他们期待社会的关注和帮助。教师要有社会责任感,针对残障儿童的现实需求做出理性分析,为残障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帮助,创设随班就读的教育环境。随班就读是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级的重要条件和契机。教师需要有服务的意识,针对残障儿童的现实需求做出必要的教育调整,让更多残障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和生活。

随班就读是典型的普特融合教育模式,学科教师需要发挥重要作用,对教学课程进行整合处理,对学生群体进行深度研究,设计具体的教育策略,组织适应的学习活动,做好班级管理,为更多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教师有意识地推出课堂演绎、角色游戏、学习竞赛、生活观察、社会调查、体育展示、歌咏比赛、演讲表演、书法绘画等活动,都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让全体学生在多种实践互动中建立健康心理。随班就读不仅是学科学习,还包括集体生活、班级活动、校际活动等,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积极响应学校活动安排,结合自身班级情况,推出一些适合性更高的活动方案,让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进入活动之中。学生对集体活动充满期待,包括残障的学生群体,同样需要集体生活,也追求集体荣誉,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组织适合的活动任务,同样可以获得丰富的组织效果。

四、构建普特融合支持体系,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模式

构建普特融合教育支持系统,教师要注意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模式实施规律,为普特融合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也为普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探索普特融合教育健康发展之路。

(一)构建普特融合教育系统

普特融合教育系统的构建需要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融合意识,对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应用,为残障儿童顺利进入普通班级学习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特别是随班就读教育模式的构建,能够为残障儿童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服务,也能够为更多残障家庭解除后顾之忧。残障儿童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教育者需要有善待残障儿童的主观意识,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为残障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帮助,以体现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优越性。

普特融合随班就读班级教师,更需要有善良之心,为残障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和健康指导,让更多的残障儿童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任务,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需要对随班就读现实有清晰认知,全面理解普特随班就读教育制度内涵,做好学科教学对接,设计适合的教育教学方案,组织带有特殊性的教学活动,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顺利进人学习环节,在广泛互动中增强学习能力。构建普特融合教育体系,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全力支持,学校有系统制度做保障,班级有相关管理措施做依靠,学科教师也需要有自己的教学规划,为全体学生提供必要的教育保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二)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模式

随班就读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教育者需要有创新探索的主观意识,让残障儿童顺利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在随班就读教育制度执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为更多残障儿童能够顺利进入普通班级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体现我们社会教育的健康、公正、公平性。我们要做好实践探索规划和组织,让更多的社会人关注残障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为残障儿童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普通学校的教育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随班就读为残障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这些残障学生大多渴望与健康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随班就读应该是最为适合的教育机制,特别是对残障学生群体来说,这是社会的关爱行动,也是残障儿童人生难得的学习经历,自然会引起残障学生的高度重视。对随班就读教育机制进行创新研究,不仅能够为残障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也能够促进残障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教育大任,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为残障学生、为相关家庭带来温暖,这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深人研究随班就读普特融合教育机制,势必能为整个社会和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结论

残障儿童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者要正视残障儿童面临的多种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压力,将残障儿童顺利安置到普通班级与健康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学习。这是残障儿童的心愿和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有融合和对接的意识,为残障儿童顺利进人普通学校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这对塑造残障儿童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杏.指向融合教育的小学语文随班就读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4(27):73-75.

[2]王俊丽.随班就读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探索[J].吉林教育,2024(27):27-29.

[3]杨银.融合教育视域下残疾儿童道德教育探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10):116-128.

[4]潘贤丹.幼儿园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探究[J].考试周刊,2024(18):1-5.

[5]余丽,易冰冰,王雁.“积极践行”抑或“甘于平庸”:新任随班就读教师融合教育行动历程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4(8):80-8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6.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