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实践探究
作者: 闫莉玲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26-04
节气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农事知识,还反映了深厚的自然智慧。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与认知的关键时期,借助美术教育的形式让学生感知节气文化,既能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锤炼他们的观察力与想象力。通过具体的教学措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节气背后的自然变化和文化习俗。
一、结合节气主题设计美术活动
(一)节气与自然景观的绘画创作
节气变化直接影响着大自然的景象,通过绘画这一形式,学生可以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感知节气带来的自然变化。例如,在“春分”节气时,春天万物复苏,植物发芽,动物活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春天主题的绘画创作。学生可以通过水彩、彩铅或素描等手段,表现春天的花卉、树木或农田的变化,描绘春天的风景,如田野、山川、湖泊等,以体现节气的自然景观。在其他节气中,同样可以结合季节特征设计绘画主题,如“夏至"时节的阳光、热浪和绿色田野;“秋分”时节的丰收场景和秋叶的色彩;“冬至”时节的雪景、寒风和冬日的宁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锻炼绘画技巧,还能在创作中深入了解节气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节气与民俗活动的剪纸创作
中国传统节气不仅具有自然意义,还与各地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例如,在“冬至”节气时,北方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南方则常常举行祭祖活动;在“清明”时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怀念。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节气的民俗活动表现出来。以“冬至”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剪纸形式创作饺子、灯笼等与冬至相关的图案。在“清明”节气时,学生可以创作关于扫墓、祭祖的剪纸作品,如制作一些纸鸢、祭祀场景或植物图案,表现清明节的气氛。通过剪纸,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这一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技巧,还能在创作过程中了解节气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这种结合民俗的剪纸创作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剪纸技巧,还能让他们感知中国传统节气背后的民俗文化和社会习惯,增强对传统节气的认同感。
(三)节气与传统手工艺的综合创作
传统手工艺品,如陶艺、刺绣、编织等,能够将节气的精神和象征意义融入具体的艺术品制作中。例如,在“秋分”节气时,学生可以通过陶艺制作秋天丰收的果实、秋叶的造型,或通过刺绣和编织制作与秋季相关的传统图案,如稻穗、麦穗等,象征着秋天的丰收。此外,在“立冬”或“冬至”节气时,学生可以学习制作冬季传统的手工艺品,如小灯笼、冬季动物形象等,这些手工艺品常常与节气中的传统习俗和生活场景密切相关。通过综合创作,学生能够在亲手制作中感受到节气带来的文化符号与情感表达,增强对节气的认同感,这种结合节气特色的手工艺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拓展了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还能在实践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节气的文化内涵。通过手工艺品的制作,学生能从中体验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多样化艺术创作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跨媒介艺术创作,激发多维思维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多采用单一的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如绘画、素描等。然而,结合节气文化进行艺术创作时,可以尝试将多种艺术媒介融入课堂,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融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例如,学生可以在绘画的基础上,使用剪纸、拼贴、雕塑等多种形式表现节气的变化和文化习俗。例如,在“春分”节气时,除了绘制春天的景象,可以让学生结合剪纸形式,创作出春天的花卉或动物形象,或者让他们用拼贴手法将春天的绿色植物、田园风光等元素组合在一起。在“冬至”时节,学生不仅可以绘制雪景和冰冻的河流,还可以通过陶艺制作一些与冬季相关的物品,如冰雪形态的雕塑,或者利用布艺、刺绣等形式制作冬季温暖的主题,这种跨媒介的创作方式,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感知节气的变化,也促进了他们跨领域的思维训练。
(二)主题创作与故事表达,促进综合思维
节气文化与中国传统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清明”节气时,除了纪念祖先的扫墓活动,还与传统的“踏青”习俗息息相关;“冬至”节气时,民间传说也赋予了节气温暖与团圆的象征意义。美术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故事性的艺术作品,结合节气文化中的故事和传说,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这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节气背后的文化,也能促进学生在创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例如,学生可以根据“秋分”时节丰收的背景,创作一幅体现丰收和家庭团聚的故事画,或者通过漫画形式表现与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与神话传说。在“冬至”时,学生可以创作与冬至温暖的团圆场面相关的插画,通过细腻的画面表现节气文化中的亲情和人文关怀。通过这样的故事化创作,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节气的内涵,还能通过艺术的方式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个人化的表达,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三)数字化与传统手工艺术结合,推动现代 创新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美术创作开始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这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延续,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表达的空间。在节气文化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字绘画、3D建模、动画制作等现代工具,与传统的手工艺术如绘画、剪纸、陶艺等结合起来,推动节气文化的现代化转化。例如,学生可以在学习传统剪纸的基础上,通过平板电脑和绘图软件,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节气主题图案,或者使用3D打印技术将节气的象征物(如冬季的雪花、春天的花朵)以立体形式呈现。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数字动画或电子画册,将节气的变化过程、传统习俗等内容呈现出来,形成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化节气文化作品。
三、通过跨学科整合加深节气文化理解
(一)结合语文课程,理解节气的文化背景与诗意表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7.pd原版全文
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将节气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从语言的角度理解节气背后的深刻文化意义。中国古代文人对节气的描写不仅在诗词中频繁出现,而且还常常通过节气描绘自然景象、反映人情世故。例如,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描绘了春雨给农田带来的变化,这与春分节气的气候特点有密切关系。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将节气与经典诗词结合,鼓励学生在创作时融入节气背后的文学元素。如在学习“秋分”时节的画作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诗作,这些诗歌不仅体现了秋天的景色,还传达了节气带来的情感和思考。学生可以根据诗词中的描绘,创作出与之呼应的艺术作品,将诗意与视觉艺术结合起来,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结合科学课程,了解节气的自然变化与科学原理
节气是依据天文和气候变化划分的,每个节气的到来与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将节气与科学知识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节气的自然规律,还能引导他们思考节气背后蕴藏的科学原理。通过跨学科整合,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节气的变化以及它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在“冬至”节气时,教师可以与科学老师合作,讲解地球公转的倾斜角度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日照长度,进而导致温度的变化,这不仅能让学生对节气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地理、气候等知识的实际应用。在美术创作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节气的特点进行科学化的艺术表现。学生可以绘制与节气相关的自然景象,如冬至时节的日短夜长现象,或者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季节植物的生长变化,并将其转化为艺术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与节气文化相结合,增强他们的跨学科整合能力。
(三)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程,理解节气的历史传承与民俗习惯
节气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每一个节气背后都蕴含丰富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从古代的农耕社会到现代的节令习俗,节气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清明”节气时,不仅是春季的一个气候变化节点,也是人们祭祖扫墓的重要时节,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先的敬仰和对生命的感悟。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内容,介绍节气背后的民俗传统和历史故事。例如,在“立春”节气时,可以讲解古人如何通过“迎春”仪式来祈求丰收;在“端午”节气时,结合龙舟赛和艾草、粽子等民俗,鼓励学生通过绘画、剪纸、手工艺等形式表达对节气民俗的理解和创造。
四、强化亲身体验与实地观察
(一)走进自然,感受节气变化的细节
节气反映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季节的交替、气温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周期等都与节气密切相关。通过走进大自然,让学生亲身感受节气带来的变化,是激发他们创作灵感和理解节气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春分”节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春天的植物复苏、花朵盛开、昆虫活动等现象。学生可以观察到春天的色彩、形态、声音等自然元素,并将这些感知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灵感。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学生可以用绘画、写生等方式记录春天的景象。类似地,在“秋分”节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农田,观察秋天的丰收景象,感受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的成熟。通过亲身观察,学生可以感知节气带来的农事变化,并通过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表现秋天的丰收、金黄的田野等画面。此外,在“冬至”节气时,学生可以观察到寒冷天气带来的冰雪景象,甚至可以亲手体验堆雪人、打雪仗等活动。通过亲身的自然体验,学生不仅可以直观感受到节气变化,还能在创作中将这些观察融入作品中,增强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参观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感知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各地的节气习俗丰富多彩,许多民俗活动与节气有着深刻的联系。通过参观节气相关的民俗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节气与人民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这种亲身体验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节气的认知,也能激发他们在美术创作中对节气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立春”节气时参观庙会,了解“迎春”的民俗活动。学生可以看到传统的春牛图、花卉饰品、舞龙舞狮等庆祝春天到来的活动,这些传统习俗和图案可以成为学生美术创作的灵感来源。同样,在“清明”节气时,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扫墓活动,感受尊重祖先、祭祀先人的传统。通过亲身体验这些节气习俗,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节气背后的文化意义,并将这些感受转化为艺术作品。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节气相关的市场和传统手工艺展览,观察与节气相关的民间艺术和工艺品。例如,在“中秋”节气,学生可以参观制作月饼和灯笼的过程,感知节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和文化活动,既能加深学生对节气文化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
(三)实地采风,体验节气与艺术的结合
在美术课堂上,结合节气进行实地采风是让学生亲身感受节气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实地采风,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节气与自然、艺术的结合,将自己的观察与创作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达。例如,在“秋分"节气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自然风景区或乡村,观察秋天的景色如稻田、果园、山野等,这些场景中,秋天的色彩、形态、气氛都能为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在采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写生、拍照、记录等方式,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创作的灵感。在这种实地观察中,学生不仅能体验节气带来的变化,还能将自然的美景转化为艺术作品,加深对节气文化的理解。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采风体验节气中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例如,参观一些传统节气时制作的手工艺品,如陶器、布艺、剪纸等。在实地采风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体验、交流与创作,感知节气与传统手工艺术的深刻联系,并在美术作品中融合这些元素,提升他们对节气文化的认同感。
五、建立节气文化展示平台,鼓励学生交流与反思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7.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