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博爱品格在班本教育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朱虹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3-0030-04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第一步,努力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也是教师和家长的美好期待。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以“经纬”为纲,秉持“筑牢根基,深广发展,纵横交织,塑品力行”的育人理念,形成红帆带班育人方略。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五色经纬是中国古代划分地球表面的绘制方法,两经三纬纵横交织,有条有理,秩序井然地架构出一个完满的框架。小学六年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亦是一个完整的育人周期。
正所谓“夫士大夫幼而学,壮而行,其胸中固自有经纬”。笔者以红帆为班名,望少年以正义勃发之气,乘风破浪之勇,沿五色经纬,扬帆前行。
“两经三纬”构建起班级成长场域,“五爱品格”内生出学生成长路径,不论是班集体建设,还是学生成长维度,皆做到经纬交织,胸有丘壑。
结合育人理念及班级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班级发展总目标定为:形成有归属感、凝聚力和奋发力的班集体,培养精彩自我、宽容他人、呵护生态、热爱祖国、胸怀世界的红帆少年。但育人塑品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因而,结合总目标,笔者又确立了集体和个人的阶段发展目标,低中高年段不断融通进阶,以此达到个人成长小循环、集体成长大循环的目的。
低段:建设有归属感的班集体,培养悦纳自我、帮助他人、了解自然、喜爱家乡、感知世界的小红帆。
中段:建设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培养展示自我、尊重他人、关爱生命、亲近社会、理解世界的小红帆。
高段:建设有奋发力的班集体,培养超越自我、欣赏他人、保护生态、热爱祖国、走向世界的小红帆。
融经纬之意,在班集体建设上,以集体凝聚力及个人生长力为筑基之经线,立足班级建设体、五爱课程谱、家校社共育场,共建红帆成长场域;在学生个人品格涵养上,从“爱自我、爱他人、爱自然、爱祖国、爱世界”五个维度有进阶地培养“精彩自我、宽容他人、呵护生态、热爱祖国、胸怀世界”的红帆少年。
一、两经筑基,凝聚两力
纵向的经线演绎着集体发展的高度,也为横向的发展打下基础,提供助力。于集体而言,有归属感的班级一定是富有凝聚力的,身处其中的个人才会找到存在的价值感,进而根据年段上升不断生发出生长力,并进一步带动集体更好地成长,形成班级建设纵向的良性循环。
(一)同心筑“我家”:红帆教室的凝聚力
1.班级标识凝班魂
班级标识其实是班级文化内涵的外化,定位着集体的发展方向与目标期待,也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依靠共同创造的班徽及共商生成的班级标语,小红帆之家的每个孩子都有了集体的专属烙印。
(1)集思广益,共创班级特色徽章
一个幸福的,让人产生归属感的班级一定是师生共同打造的,在一次集体绘本阅读《小纸船看海》后,师生都被那两只结伴而行的小纸船深深吸引,无论是它们对大海锲而不舍的执着,还是一路漂流的新奇际遇,抑或它们之间的相互鼓舞,彼此依靠,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于是,“小红帆之家”应运而生。(图1)

此后,借助小组创意解说、集体投票选举、全员优化完善,形成了班级特色徽章,并形成有创意的诠释:
五色经纬线交织构成了一个“地球”,亦是广博胸怀、远大梦想的一个象征。
中心的小帆船是学生不断汲取知识、开阔视野、奋进向上的载体,表达的拳拳爱国心,更彰显出学生搏击风浪、永不言弃的热情火苗生生不息。
周边起伏的波浪象征着学生乘风破浪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而沿边的“精彩自我宽容他人呵护生态热爱祖国胸怀世界”则是学生在团结协作、直面挑战后希望长成的有胸怀、有理想、有担当的少年模样。
(2)独家定制,共生班级励志标语
确立了班名及班级徽章后,又开展了班级标语的征集、投票活动,最终选定了诗人道格拉斯·玛拉赫在《做一个最好的你》中的一句“不可能人人都是船长,水手也有水手精彩”作为集体标语。以此,也希望成长于集体的每一个孩子在这一场探索成长的航行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在合力奋楫的同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未来成长的航向。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氛围虽无形,却力量巨大,氤氲在书香的氛围中,孩子们静心养性,踔厉奋发,更带动集体风清气正,润物无声。
2.班级布置促生长
作为班主任,笔者努力践行着“使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班级文化墙不仅记录着班级生活,更是让浸润其中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品养性。对照“精彩自我、宽容他人、呵护生态、热爱祖国、胸怀世界”的育人目标,班级布置也立足五个板块开展:自我展示区——“闪光的小红帆”;互助比拼区——“奋楫扬帆”;班级生态角——“红帆植物园”;我爱我的国——“红旗飘,帆相随”;打开了解世界的窗口——“红帆之窗”。
“一墙一壁无痕育人,一字一段无声浸润。”小红帆中队的每一面墙都有来由,亦会生长,透过班级的每一处墙,看到了小红帆们由展示自我到与他人良性的合作竞争,由呵护生态到热爱祖国,再到探索世界的成长足迹。
(二)同行共成长:红帆个人的生长力
1.红帆品格育童心
百层高楼,起于累土。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好习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立足个人培养目标,笔者联合各学科老师及家长,从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的特征及发展要求出发,重新解读“精彩自我、宽容他人、呵护生态、热爱祖国、胸怀世界”,将每一维度细分为具有进阶关联的三个层级目标,并设置对应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的习惯培养有依据,有条理,真正落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8.pd原版全文
每学期伊始,小红帆们都会得到一张对应年段的评价表。日常的班级生活,这张评价表就是争章指南,每月进行积分统计,打星评价,每学期进行争章表彰。在这样体系化的习惯培养中,为小红帆们营造了全方位的品格涵养场,助力他们不断进阶,向理想的红帆少年进发。
2.书香润泽化成长
依据不同的年段,小红帆们开启经典诵读:从《笠翁对韵》里培养语感、丰富词汇;从《三字经》中懂得与人为善和学习的重要性;从《弟子规》中习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礼仪;从《增广贤文》中积累格言、谚语,体悟为人处世之道……琅琅的书声中,孩子们聆听着、感悟着、成长着。
基于晨诵内容,引导学生也积极开展晨诵活动:词语对对碰、《三字经》接龙、飞花令……孩子们在多样的体验中激发对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兴趣,晨诵的参与性愈发高涨。而浸润经典中的孩子,品性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塑造。后来,还举办了“我有好习惯”主题班会,将经典与班规相结合,参与创作了《红帆弟子规》:
吾教室,当清明。洁具整,纸篓净。
粉笔灰,常清理。课桌椅,要对齐。
桌面整,不多物。桌肚净,不留杂。
书与本,分类理。单张纸,存夹里。
学具包,按格置。小水杯,排队立。
小天地,能自理。勤动手,当自立。
初入小学的小红帆们就在经典诵习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与品行。
二、纬延展,联结三方
(一)人人参与,打造班级建设体
在形成对集体的爱的归属感及个人基本的良好品行后,笔者积极开展岗位定制和小队活动,激发个人的责任意识,让个人更好地融入集体,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共荣共生。
1.适才扬性,定制岗位规范管理
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建设理念,笔者和孩子们共同探讨,在常见班干部岗位的基础上,自主添设岗位,结合自己所长自愿报名,选举定岗后再明确各自的职能,形成了“一长五部”的日常管理体系。
借助岗位的锻炼,学生逐渐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感与价值,产生了为班服务的意识及责任感。而每月一评的“岗位之星”也借助自荐与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优化岗位监督,明确岗位职责,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岗位服务的积极性。
2.取长补短,小队活动激发动力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结合个体的优劣势,笔者将42位同学分成了7个活动小组。
(1)双向互选明目标
学生首先通过自我推荐、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7位小组长。其余学生先进行自我分析,根据优缺点自评及发展目标制作简历,向组长投放,组长依据小组期望目标及互补原则录入组员,成功组队。
(2)协定公约助行动
组队成功后,各小组需要签订小组公约。依据小组公约,队员们共商、共讨、共督,确立小组口号、目标、组训、个人职责及组规,从而让自己的行动有标所向,有约可依,有规可循。
(3)小组PK激动力
签订公约后,每个小组需要设计一张包含全体组员合照的小组名片。每个月,都会核算小组得分,荣登榜首的小组,不仅会获得相应的表彰,小组合照还能成为班级电子屏桌面,并霸“面”两周。以这种公开的、集体的方式激发学生改变自己、助力他人、推进小组的动力,切实增强集体中的存在感与责任感。
(二)师生相长,定制"五爱"课程谱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或智慧的开启,更重要的是德行的涵养与品格的培育。课程是育人的载体,也只有将德行与品格的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融于心,化于行。
笔者以特色班本课程为抓手,让学生在常态化、层级化的课程参与中对自己、他人、集体产生联动意识,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任教以来,笔者积极学习探索,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着力设计“五爱”班本课程。其以跨学科、超学科的组织形式,以项目式学习为学程设计,以情境体验为学习方式,按照“进阶"的方式,循序渐进,形成可触摸、有序列、立根基的生长式短课程。(图2)
情绪调节师毅行长征路节气研究所模拟政协行华文小使者六年级汉服我来搭志愿公益情绿色出行日中华小当家环球音乐会五年级蜗居设计师 急救小护士珍爱地球村 英雄代言人我的中国情四年级少年当自强为你写封信垃圾巧分类爱满福利院暖暖故乡忆三年级我会洗内衣公平选举会动物好伙伴 / 国宝守护者浓浓江苏情二年级整理小达人微笑礼仪君四季话团圆我爱红领巾 爱我大常州一年级(爱自我) (爱他人) (爱自然) (爱祖国) (爱世界)乐善心同理心 敬畏心责任心 家国心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小红帆们从自我,走向他人、学校、自然、社会各个方面,开启的不仅是视野和格局,更有沉潜于海面下的巨大发展潜力。
(三)家校社携行,构建多元育人场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模式,才能助力孩子更好地学习、生活、成长。
1.见字如面,打破家校隔阂
情感认同会促进家校配合,要将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42个家庭融会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固的集体,必然需要家校间形成情感共鸣。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积极通过线上平台促进家校沟通。《写给红帆家长的一封信》会关注孩子成长的各个节点,学习、生活中的波动、调整,及时通过情真意切的文字传递自己的育人理念,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同时也为家庭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想法。
2.共读探讨,拉近心灵距离
为了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增进家校沟通,凝聚共育合力,笔者在班级开展了一系列家校共育课程,努力构建家校共同体,实现从概念共识到真实共识的彼此协助。在常态化的沟通交流中,家校关系愈发亲密,家校联结愈发稳固,家长与家长,家长与老师,都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育人共识,家长不仅对孩子的学习、班级的建设积极性高了,更是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来自家、生、师的三方育人合力也就这样积聚得愈发稳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30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