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学生已有经验 让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 叶宁

把握学生已有经验 让学习真正发生0

学生的经验包括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在学习上掌握的知识经验。在学习过程中,这些经验能帮助学生不断进步,思考探索,教师要把握并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促进学习的真正发生。下面以“铅笔有多长”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学生的经验设计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度学习。

一、深入研究教材,把握已有经验

《铅笔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中的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需要继续认识分米和毫米,感知1分米和1厘米的长度,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材呈现了一支整10厘米长的铅笔来认识1分米,又呈现一支6厘米多长的铅笔,通过多出6厘米但不足1厘米的现象来激发思考,引出更小的单位毫米。

量感需要在不断测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生光是知道单位,不断重复单位换算的练习不一定能深刻感知单位大小。面对这样的学情,如果只是让学生说一说长度大小,再通过练习进行巩固,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欲望的,量感的学习也无法真正发生。因此,笔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对于情境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体验的环节和任务,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操作空间,动手测量、发现问题、思考探索、合作交流,直至解决问题,形成较好的量感。

二、精心设计环节,引导深度学习

教学片段1:激活已有经验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3个不同长度的小棒,请你们分别估一估它们的长度。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记录

教学片段2:改造已有经验

素材:4厘米长小棒、6厘米3毫米长小棒、10厘米长小棒、尺子、记录单

1号小棒长度

2号小棒长度

3号小棒长度

2号小棒有多长?你测量的结果是?(出示测量情况)

预设:6厘米4毫米、64毫米……

师:为什么有同学用了“毫米”?这是什么单位?谁来介绍一下?

生:毫米是比厘米还小的单位,1厘米=10毫米。

追问:怎么突然用毫米了?为什么不继续用厘米做单位?

生:那一小段太短了,不足1厘米,不能用厘米做单位。

师:当不足1厘米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毫米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也可以用mm表示。

教学片段3:寻找生活素材——感受1毫米

师: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硬币,用手指捏一捏它的厚度,感受一下。现在手指保持不动,慢慢抽走硬币,举起来看一看。

问:通过刚才的接触,你们对1毫米有什么感受?

生:1毫米太短了太小了

教学片段4:调动生活经验——生活中的毫米

问:现在你们对1毫米有感觉了吗?其实生活中好多物体的长度和厚度大约1毫米呢,你们有想到吗?

生:硬币厚度、卡片厚度、刀片厚度、光盘厚度……

三、深刻思考教学,学习真正发生

(1)合理选择素材,让学习正在发生。测量活动是这一课的重点,学生在体验中提升量感。教材中为了贴近生活选择了测量铅笔的长度,然而在测量铅笔长度的过程中是存在难点的,由于铅笔一头尖一头宽,拿尺子测量时有极大误差,这对学生读数也是一个挑战。所以为了排除这个干扰,笔者用小棒代替铅笔,两头一样粗,误差减少。

笔者根据本课内容选取了3根长度不同的小棒。1号小棒4厘米,这是为了回顾厘米;2号小棒长6厘米3毫米,是为引出新知识毫米专门设计的,让学生明白由于实际操作有困难,需要更小的单位;3号小棒长10厘米,10厘米刚好是1分米,可以用来学习分米。3根小棒看似简单,却贯穿了整节课的知识主线。

素材的选择是体验操作课的一个重点。既需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兴趣,又要有实际作用,能让学生不断探索。笔者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给予学生合理的素材,让学习正在发生。

(2)深度参与测量,让学习继续发生。量感是在测量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的,因此学生的参与十分关键,而且应该注重人人参与。笔者设计了动手操作的活动,每人3根不同长度的小棒,都有的尺子,简单的学具却能让学生都能深度活动,进行测量。

通过活动,笔者能大体感知学生的掌握情况,比如整厘米数的测量不容易出错,几厘米几毫米长度的测量还需加强。了解了学生目前的经验,才能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适合他们的练习,让学习继续发生。

(3)利用已有经验,让学习真正发生。有些老师为了推陈出新,会假装学生不知道,故意设计一个故障让学生解决。比如在认识毫米时,有教师会选择一把假尺子,只有厘米没有毫米,学生在测量中出现问题了,为了解决问题才引出毫米。看似有必要,其实无意义。

学生已经知道毫米的存在,也能在测量不足1厘米长度时能说出6厘米4毫米甚至64毫米,此时笔者不反驳不制止,而是让学生来介绍你认识的毫米,然后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继续用厘米做单位?”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继续深入研究。

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很有用的课堂资源,我们应该把握好它们,少一些无意义的设计,多一些有价值的提问,促进学生真正学习,促进量感真正形成。

参考文献:

[1]薛月祝,在度量活动中感悟长度本质—以《铅笔有多长》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2021(72-7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