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年轻心脏,预防青少年猝死

作者: 吴越

近年来,“猝死”一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猝死是指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很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一般指急性发病后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6小时)因疾病突然死亡。青少年猝死具有“无病史、无预警、进展快”三大特征,可能与不良生活习惯、学业压力较大有关。本文将介绍心脏结构与功能、青少年猝死诱因及症状、预防猝死的日常干预措施,助力青少年守护心脏健康。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组成的中空器官,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4个腔室,各腔室间通过瓣膜分隔,确保血液单向流动。心脏的左侧负责体循环,左心室将富含氧气的动脉血泵入主动脉,经各级动脉输送至全身组织;心脏右侧承担肺循环功能,右心室将含氧量低的静脉血泵入肺动脉,在肺部完成气体交换后,富氧血液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

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依赖于自身的传导系统。窦房结作为心脏的“起搏器”,可自发产生电冲动,依次传导至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及浦肯野纤维,引发心肌同步收缩。这种精密的电-机械活动使心脏能够以约60~100次/分钟的频率持续工作,每日泵血量可达7 000~8 000升,为全身输送富含氧气的血液,维持机体正常运转。

青少年猝死的诱因与症状

1.常见诱因

先天性心脏疾病:如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等,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或电活动紊乱。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易引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疲劳、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大量饮用功能性饮料等,均可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

感染与炎症:病毒性心肌炎是青少年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心肌炎症可破坏心脏电传导系统。

2.预警症状

胸闷胸痛:活动或休息时出现胸骨后闷痛、压榨感,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需警惕心肌缺血可能。

心悸晕厥:突发的心跳加速、心慌、黑矇、晕厥等症状,可能是严重心律失常的表现。

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提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乏力疲劳:不明原因的持续性乏力、运动耐量下降,可能与心肌收缩力减弱有关。

预防青少年猝死的日常干预措施

1.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减少饱和脂肪、钠盐(每日<5g)及添加糖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鱼类、豆类)的比例,维持健康体重。

科学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运动前后需进行充分热身与放松。避免在感冒、发热、过度疲劳状态下剧烈运动。

规律作息:保证每日7~9小时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维持生物钟稳定,促进心脏自我修复。

2.情绪与压力管理

青少年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培养兴趣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3.健康筛查

基础检查: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重点人群(有猝死家族史、运动中出现不适)可进一步行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运动前评估:参加剧烈运动前,建议完善心血管专项检查,排除潜在风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