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足踝运动损伤的防治
作者: 赵倩 宋蕾
足部和踝部是人体支撑的基础,是连接人体和支撑面的重要支撑点。足踝的功能影响整个人体运动系统,足踝一旦出现问题,轻则周边肌肉骨骼受影响,重则影响脊柱发育或人体步态。青少年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此应格外关注足踝的健康问题。
青少年足踝常见的运动损伤及治疗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引起足跟痛的最常见病因,大多数患者疼痛部位在足跟处,晨起下地或久坐之后会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足底肿胀,有田径相关经历、或某些需长时间站立的工作者好发此病。
冰敷、制动、按摩有助于缓解病情。缓解后可以进行日常功能训练来促进康复,拉伸足底筋膜和跟腱、足底滚筋膜球、足内肌训练、强化足弓训练,也可采取体外冲击波疗法进行治疗。
2.踝关节扭伤
踝关节扭伤是最常发生的运动性损伤,足踝内翻损伤又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般伴有外侧韧带损伤。通常损伤后72小时内出现明显的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步态异常等症状。虽然大部分症状较轻,能完全康复,但若不加以重视,任其反复损伤,则易形成习惯性扭伤最终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急性扭伤应遵循RICE原则:立即休息(制动)、冰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加压包扎(弹性绷带固定)、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肿胀;慢性扭伤要关注周围肌肉的功能锻炼。以足内翻扭伤为例,需要加强腓骨肌的锻炼,还要通过平衡板、蹦床或单腿站活动来进行本体感觉训练。扭伤大多不是静态动作产生的,所以日常训练中也要加强踝关节动态平衡(如在沙滩、软垫等松软地面行走)的练习。
3. 跟腱病
跟腱病是一种常见的跟腱过度使用造成的损伤,表现为跟腱处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常见因素是跑跳,多见于竞技体育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中。
急性期的治疗主要是减少训练,处理症状。退行性病变阶段可采取离心运动训练,高负荷抗阻运动训练如提踵练习、踏步运动、踝关节滚动、站立侧抬脚,肌内效贴技术,足部护具,低强度激光治疗等。
预防措施
1.热身与放松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充分放松是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措施。运动前热身可以提升肌肉温度,加快肌肉收缩能力,促进关节滑液的产生,使人体从安静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为下一步的运动做好准备。运动后的放松有助于缓解运动产生的肌肉疲劳和酸痛,减少拉伤、扭伤等运动损伤的发生。
2.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所有的运动都是遵循着从简到难,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的过程,运动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的运动习惯是防止产生运动损伤的关键。
结语
良好的运动习惯是避免足踝问题的基础。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一旦足踝部出现运动损伤,需及时就医进行干预,充分治疗,避免损伤进一步加重,甚至形成顽固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