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

作者: 王月

青少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0

需要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青少年患者,生理机能的衰退与治疗带来的生活限制往往使其心理承受着远超同龄人的压力。青少年血液透析患者不仅要面对疾病本身带来的躯体症状,还要应对自我认同危机、社交退缩、学业中断等多重挑战,这使得他们的心理护理需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殊性。

青少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血液透析患者需要每周数次往返医院,每次持续数小时的治疗过程伴随着穿刺疼痛、透析失衡等不适感,容易在治疗初期产生抵触情绪。部分患者因长期插管或造瘘导致身体形象改变,不愿参与集体活动,逐渐形成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与此同时,学业进度受阻、同龄人关系疏远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这种社会功能的受损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抑郁倾向,甚至影响治疗依从性。

青少年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措施

1.家庭支持

共情沟通训练:家长每月可以组织1 次家庭心理工作坊,运用“倾听—复述—共情”对话技术,替代说教式安慰,促进青少年患者表达治疗中的恐惧与挫败感。

角色平衡策略:将可执行任务(如饮食记录、体重监测)逐步转交青少年患者承担,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减轻过度保护引发的依赖心理。

家庭庆祝仪式:每周设立“透析小胜利”时刻(如顺利完成本周治疗、体重达标),由全部家庭成员共同庆祝(如家庭观影、户外散步),将治疗过程重构为积极的家庭记忆,增强青少年患者心理韧性。

2.医疗团队的心理干预

认知行为疗法:医护人员可通过角色扮演帮助青少年患者识别并修正自动化负性思维。例如:将“透析毁了我的生活”重构为“透析给了我继续成长的机会”。

艺术疗法:针对艺术表达欲望较强的青少年,医护人员可引导他们通过绘画日记、音乐创作等非言语方式宣泄情绪。

同伴支持:医护人员可以定期组织同伴支持小组活动,通过营造安全空间,促进他们的情感交流,同时可以分享经验,共同应对透析挑战。

定期心理评估:青春期特有的情绪波动可能掩盖潜在的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采用适合青少年的焦虑抑郁量表进行动态监测,能及时发现自杀倾向等危险信号。对于即将成年的青少年患者,提前介入治疗过渡期的心理建设尤为重要,引导其从被动接受护理转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

3.社会多方协同合作

弹性学习支持:医院与学校联合制定弹性学习方案,允许青少年患者通过远程教育完成部分课程,不仅维持了知识体系的连续性,更重要的是强化了青少年患者学生身份的社会认同感。

社区赋能活动:社区志愿者可以开展“透析少年成长营”活动,如户外写生、手工制作等轻度体力活动,既保证了安全性,又能帮助青少年患者重建社交网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