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需警惕儿童耳前瘘管护理误区

作者: 梁剑华

耳前瘘管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会出现耳朵红肿流脓等症状,护理不当易引发感染,甚至导致耳廓变形。家长需警惕以下护理误区,科学维护孩子耳部健康。

误区一: 耳前瘘管不疼不痒,无需特别护理

耳前瘘管是胚胎期耳廓组织融合不全形成的盲管,表现为耳廓前方或耳廓上出现小孔或凹陷。管腔易积污垢和分泌物,从而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感染后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形成脓肿,反复感染可能形成瘢痕,影响外观。

正确护理方式:每天使用无菌棉签蘸取生理盐水,以螺旋式轻柔擦拭瘘口,深度不超过0.5 厘米;每周使用浓度为1%的聚维酮碘溶液消毒1~2次,避免使用浓度75%的酒精直接接触瘘口,消毒后自然风干。需要注意,正常分泌物应为透明或淡黄色黏液,若出现白色奶酪样物质或异味,需及时就医。

误区二: 耳前瘘管发炎,挤出脓液就没事了

耳前瘘管是分支状盲管,多数存在2~3级分支,深度可达1.5~2厘米。用手挤压不仅难以彻底清除脓液,反而会将其压入深层组织。约75%的瘘管紧贴耳廓软骨,挤压可能导致脓液侵蚀软骨膜,引发化脓性软骨膜炎。

正确护理方式:瘘管感染初期家长可以用温热的湿毛巾敷在孩子患处,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加快炎症消退;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等,控制炎症进展;睡眠时佩戴压力<20 mmHg的医用护耳罩和防抓挠手套。

误区三: 耳前瘘管红肿,自己涂点消炎药就好了

有些家长在发现孩子耳前瘘管出现红肿或分泌物时,会自行购买抗生素或消炎药给孩子使用,亦或者自行使用中药、偏方外涂。然而,不恰当的药物使用可能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甚至加重感染。在没有明确诊断和医生的指导下,不建议家长随意给孩子使用药物。

正确处理方式:一旦发现耳前瘘管出现红肿、疼痛或流脓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盲目自行用药。

误区四: 耳前瘘管无需手术治疗

对于反复感染或有明显症状的耳前瘘管,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最佳手术年龄为5~14岁,此时耳周组织未完全成熟,纤维化程度低,黏连少,皮下脂肪薄,易于完整剥离瘘管分支。若孩子符合手术指征,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及时安排手术,避免病情恶化。

手术时机:反复感染(每年≥2次)或者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应先控制急性炎症再进行手术切除;反复感染发作、保守治疗不能彻底控制者,可在感染期内进行手术。

手术选择:传统术式适合浅表型瘘管,但可能难以彻底清除复杂分支;显微直视术可彻底清除复杂或深在瘘管分支;激光消融术适用于未感染且位置浅的瘘管,但对复杂瘘管效果有限。

术后护理:术后72小时内,每隔1小时冰敷10分钟,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使用减张胶带预防瘢痕增生;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