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合作的初中校园欺凌防治路径
作者: 于伟周 李东涛 牛菲菲初中校园欺凌不仅会给受害者带来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也会对整个校园氛围和社会和谐造成负面影响。仅依靠学校、家庭或社会某一方难以全面、有效地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因此,构建家校社合作的防治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家校社在校园欺凌防治中的角色
1.学校:防治核心阵地
学校应通过开设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课程,让学生明白欺凌行为是错误的,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2.家庭:品德培养摇篮
家长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要营造温馨、和谐、尊重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责任感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3.社会:环境营造主体
社区可以组织各类有益的青少年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基于家校社合作的初中校园欺凌防治路径
1.构建合作机制
学校承担教育、监测、干预等主要责任;家庭负责品德教育、行为监督和心理支持;社会则提供环境营造、宣传引导和专业辅助。各方应根据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操作流程,确保在防治工作中各司其职、协同配合,避免出现推诿责任或工作漏洞的情况。
2.加强沟通协调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家校社信息共享平台,如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等。学校应及时发布校园欺凌防治工作动态、学生在校表现、安全教育资料等信息;家长反馈孩子在家情况和问题;社区提供周边治安环境、青少年活动信息等。同时,组织家长会、家访、社区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家校社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家长会中设置校园欺凌专题讲座和讨论环节,让家长深入了解欺凌问题及防治方法;教师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与家长共同探讨个性化的教育策略;社区座谈会邀请学校和家庭代表参加,共同协商优化社区青少年活动和环境建设方案,加强各方在校园欺凌防治上的共识与合作。
3.开展多元活动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举办“拒绝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或文艺汇演等。同时,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进家庭活动,邀请法律专家为家长和学生讲解校园欺凌相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此外,学校可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团体辅导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潜在的欺凌倾向或受欺凌后的心理创伤,并进行干预和治疗。家庭可进行亲子活动、家庭活动等,注重与孩子的日常心理沟通。社会机构可组织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团队,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培训,提升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水平,共同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
结语
基于家校社合作的初中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紧密协作、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通过构建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开展多元活动等措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治网络,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