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党聪燕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任务,更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既是解决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现实需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化学素养,实现学科育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

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积极心理品质

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教师需深入挖掘并自然融入教学中。以“元素周期表”教学为例,教师可讲述门捷列夫的故事:他在整理元素数据时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始终坚持研究,最终发现元素周期律。通过这段历史,引导学生认识“失败是探索的必经之路”,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同时,让学生分组尝试排列部分元素,体验“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在解决问题后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在“化学与生活”章节中,讲解食品添加剂、药物合成等知识时,可组织“化学与健康”辩论会。学生在收集资料、表达观点的过程中,既能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学会尊重不同意见,培养包容心态。此外,结合“环境保护与绿色化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技术的两面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优化实验教学,培养抗压与合作能力

化学实验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实验中的成功与失败、合作与分工,均可成为心理教育的契机。

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中,部分学生因操作失误(如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实验失败,容易产生沮丧情绪。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失误原因:“是仪器使用不规范,还是步骤记忆不清晰?”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理性归因,认识到“失误是改进的起点”,进而培养其冷静应对挫折的能力。对于成功完成实验的学生,则鼓励其总结经验,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等分组实验中,要求学生明确分工(如一人控制温度、一人记录数据、一人分析结果)。小组讨论时,教师观察学生的互动模式,对过度强势或沉默的学生进行引导:“如何让你的想法被团队接受?”“怎样表达不同意见更合适?”通过实践,学生逐渐学会倾听、妥协与协作,理解“团队成功高于个人表现”,这种合作意识不仅能提升实验效率,更能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创新评价方式,缓解学习焦虑和压力

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缓解学生的焦虑心理和学习压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小组贡献等,如对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记“探究分”,对帮助同学解决实验难题的记“合作分”。这种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努力比分数更重要”,缓解对考试的过度焦虑。

在试卷讲评时,避免直接公布分数排名,而是引导学生分析“知识漏洞”与“进步空间”。例如,对计算失误的学生说:“你的思路正确,下次注意小数点位置,一定能更精准”;对概念混淆的学生说:“我们一起画个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积极反馈,帮助学生建立“我能进步”的信念,将学习压力转化为动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