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如何塑造学生的独立品格

作者: 杨宗鹏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具有自我意识觉醒并渴望证明自身价值的特点。而独立品格的培养,有效契合了青少年清晰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独立品格,能够帮助学生在未来遇到学业、生活上的挑战时,不被外界所影响,依靠独立思考做出合适的选择,为其打下独立规划和主导自己人生的基础。

打造开放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例如:在“诚实守信”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导学生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能够体现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诚信是否需要灵活变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当学生提出:“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善意的谎言”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有哪些善意的谎言”进行深入分析,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讨论。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从而更加敢于独立思考并表达。

教师还可以设置自由发言环节,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并讨论解决方法。如有学生分享道:“好朋友考试作弊,应不应该举报?”教师应先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再引导其他学生分享自己真实的看法和理由。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对于学生提出的“强调诚信原则的重要性,认为应该举报”和“担心举报会伤害友谊,主张私下劝说”等观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每种选择的利弊和潜在后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基于真实情境的讨论,不仅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辨和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独立分析并作出负责任的选择,有效促进其独立品格的形成。

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独立品格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标准贯穿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并激发探究欲望。

例如:在课堂讨论时,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检验其是否能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即使观点不成熟,教师也应针对学生敢于发言、独立思考的表现给出正面反馈。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时,教师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最终成果,应总结每个成员的贡献,针对是否积极参与讨论、贡献独特想法、主动承担任务等方面展开全方面的考量,并通过教师观察及组内互评等方式记录学生表现,为最终评价结果提供充分依据。这样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动态地记录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承担责任的学习全过程,还能使独立性较强的学生得到应有的认可,从而激发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信心。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塑造学生的独立品格,既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责任担当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还能促进自我认知与理性判断。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自主空间,从多角度观察学生的表现,使其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愿意独立探索与深度学习,逐渐形成不依赖他人、自主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