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的融合路径
作者: 陈亭如 陈柯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德育教育的落实势在必行。在小学阶段,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一工作不仅关系到青少年个体的健康成长,更影响着国民整体素养的提升。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支撑,其融合实施尤为关键。小学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创新教育模式,以确保最大化发挥德育作用。本文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展开探究。
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价值
所谓育人先育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其尚未成熟的心智特点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对此,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育有机结合,通过教师、家长的正向引导,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教师与家长要发挥引导作用,注重教育环境的营造,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根据其兴趣、喜好、情绪等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1.立足以生为本,关爱学生成长
以生为本是教育改革所倡导的重要思想,要求以学生为教育本位,突出其课堂主体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需求来优化与设计教育活动,确保教育活动能够在满足学生所需的同时,为其人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在小学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谈心、师生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建立师生信任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心理学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
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不应因学生的差异性而区别对待,这会对其心理造成伤害。所以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应依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差异化教育方案,善于发现并放大学生的优点,并运用积极心理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比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应引导其关注自身进步与优势,并总结薄弱点,通过勤加鼓励让学生以良好的自信面对学习,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模式,不仅为德育奠定基础,更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聚焦学生兴趣,设计趣味活动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相较于枯燥乏味的口头教育,学生更喜欢通过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来收获指引和点拨,所以设计趣味性的德育活动,可以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将其兴趣喜好划分为游戏、动手实践、阅读绘本故事等几类。教师可围绕德育主题合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活动开展的着力点。比如,在劳动节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首先,带领学生尝试手工艺品制作,如编织、折纸等,培养其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劳动的乐趣。其次,鼓励学生围绕劳动主题设计宣传活动,并以小组为单位全权负责活动的海报绘制、活动宣传和实践等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最后,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游戏活动,分组后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不同劳动项目,如叠衣服、系鞋带、整理书籍等。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会调动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让他们从游戏中汲取成长经验,从而提高德育教育效果。
3.关注家庭教育,实现家校合作
家庭与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两大教育阵地,各自承担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当前,部分家庭因家长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三观成长受到负面影响。为了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与家庭合作,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再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将德育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家庭与学校成为学生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提高的动力源泉,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德育效能,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应通过不同渠道与家长保持常态化交流,以确保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校内生活与学习情况,并从教师处汲取专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其次,提升家长教育素养。教师应让学生家长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以重视,如通过开展“幸福家庭”“孩子眼中的世界”等亲子活动,为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借助线上讲座等途径,向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建议,端正其教育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更为轻松、和谐的环境。最后,教师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如在国庆节,为学校的板报区域、展示栏配备历代先辈伟人的事迹图文介绍,给予学生思想与心理上的文化熏陶;鼓励学生与家长一同观看爱国主题影视作品,共同讨论影视作品的核心思想及印象深刻的情节,不仅能拉近亲子距离,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结语
对于正处于全面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而言,德育教育的落实与文化知识的教学同样重要。而作为学生在校内生活的引领者,小学教师需积极开展对学生人生发展有益的德育教育活动,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巧妙融入其中,利用科学的心理知识给予学生成长指引和点拨,在潜移默化中助其建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