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作者: 吕晓琴

文明礼仪教育促进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0

在小学阶段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能帮助儿童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本文介绍如何通过系统的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小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教学方式,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文明礼仪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不仅关乎着小学生的个人形象,还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塑造。课堂教学是开展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关键途径,教师可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明礼仪元素,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交场景中实践文明礼仪。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教师先指导学生对文章中所体现的文明礼仪情节进行分析,如闰土讲述雪地捕鸟等趣事时,“我”听得出神还不断提问;闰土教“我”捕鸟方法时格外耐心细致,展现出他待人真诚等美好品质。之后,进行情景创设,以小组形式演绎“我”和闰土初见、“我”积极回应闰土讲故事等场景,突出倾听和尊重他人表达等好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与人交往的技巧。这种将教材知识与文明礼仪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组织实践活动,将文明礼貌行为融入生活

文明礼仪教育应当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在互动的氛围中学习相应的文明礼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一课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场疏散演练活动:在操场上设置一些障碍物代表危险区域,并在不同位置放置安全出口的标识牌;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并选择一名同学担任“支书”负责群众的疏散;“支书”需要组织成员有序疏散、避免推搡和拥挤,而其他成员要听从指挥,迅速并安静的从“安全出口”撤离。通过实践模拟活动来深化《桥》这一文章中所展现出来的文明礼仪元素,如遵守秩序、关爱他人、舍己为人等,教师应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文明礼仪。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前往敬老院慰问老人,让学生在服务过程中学会尊重、关爱他人,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

结语

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中,教师应积极开展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明礼仪元素、创新教育方式等手段,让小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小学教师还应积极组织与文明礼仪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品德,在课堂教学增质提效的同时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