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到语言:高中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作者: 陶艳萍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以充分发挥英语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从而提升英语课堂的德育效果。

开展融合教学,树立文化平等理念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和英语教学的融合。这种融合式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帮助学生在英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间构建起沟通的桥梁,树立文化平等理念,使学生能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

比如,教师可以围绕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开展英语教学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春节习俗、美食、传统活动,并用英语制作相关手抄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一场“春节英语知识竞赛”,题目包括春节相关的英语词汇和短语,如“Red envelope(红包)”“Spring Festival couplets(春联)”等,还有关于春节文化的英语问答,如“用英语说出春节期间一家人团聚必备的传统美食有什么”。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同时对比理解西方节日文化,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文化平等的认知,学会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完善课程内容,发挥德育教化价值

为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从高中英语学科教学的目标设置出发,通过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彰显英语学科的德育价值。比如,教师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融入家国情怀内容,提升高中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引入《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的英文版。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家族观念、神话传说、道德准则等。通过阅读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更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如孝道、忠诚、勇敢等,并培养学生相关的品德。

创新教学模式,感知传统文化审美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来拓展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

以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为例,教师可秉持“寓教于乐”理念,通过古诗词英译赏析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英语,感知中国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以及优秀译文的“信、达、雅”。例如:在讲解李清照《声声慢》时,可通过对比原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与徐忠杰先生的英译“I seek but seek in vain……so lonely,withoutcheer”感受中西文化不同的意境。原词通过七组叠词营造出急促压抑的情感节奏,而译文则通过动词重复与形容词叠加传递愁绪。这样的对比既能让学生体会中文诗词的凝练之美,又能理解跨文化翻译中“意美”与“音美”的取舍,在语言学习中深化对传统文化审美意境的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