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初中生物学习“心”困局

作者: 樊太凤

破解初中生物学习“心”困局0

新时代教育强调“立德树人”,要求学科教学与德育、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初中生物作为自然科学启蒙课程,因知识抽象、课时紧张,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自我否定和逃避挑战等行为。本文探索生物教学中“心理学困生”的转化路径,以实现学生知识学习与人格塑造的协同发展。

“心理学困生”的定义

所谓“心理学困生”,主要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成就和水平明显低于其能力的一类学生。该群体可能会在行为、情感、认知等层面都表现出“亚健康”状态。

行为层面:学习主动性差,回避困难任务,课堂参与度低,实验操作畏首畏尾,可能伴有拖延或逃避行为。

情感层面:自我效能感低,学习焦虑明显(如考试焦虑、课堂提问焦虑),自卑感强,易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对生物学科兴趣淡漠,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认知层面:对生物学科价值认识模糊,学习目标不清晰,归因方式消极(如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能力。

这些表现不仅阻碍学生掌握生物学科知识,更深刻影响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自信心建立、探究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形成以及合作意识的发展。为了使此类学生的情况得到转变,教师需要加强个性化教学和开展心理辅导,同时还需着眼于学生品格塑造与关键能力的提升。

初中生物“心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不足,科学探索精神未激发:生物学科知识面广、概念抽象,当教学未能有效链接生活实际、展现生命科学的魅力,或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时,学生便难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驱动力。兴趣的缺失是滋生学习惰性、逃避心理的首要土壤,也阻碍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的萌芽。

欠缺面对挑战的勇气与韧性(抗挫折能力):生物学习常涉及微观、抽象概念和复杂的生理过程,容易成为认知挑战点。部分学生在遇到理解障碍或实验失败时,缺乏积极应对的策略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他们可能因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或因一次挫折就轻易放弃,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这种面对困难时的退缩行为直接反映了学生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的毅力等品格要素的薄弱。

评价机制单一,积极自我认知与效能感难以建立:教师过分强调分数排名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习过程、努力程度、思维发展和合作精神等维度的形成性评价。学生长期难以在评价中获得积极反馈(如努力被忽视、进步未被认可),甚至经常遭受负面评价或不当比较时,极易损伤自尊心和自信心,强化“我不行”的消极自我认知,导致学习效能感持续低迷。这不利于学生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和积极的成长型思维。

融合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转化策略:聚焦品格与能力

初中生物教师在切实解决“心理学困生”问题时,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使学生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以及直面问题的意志。减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抵触心理,从而赋能教育活动优化建构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策略核心

创造低风险的实践机会,提供具体、正向的过程性反馈,引导学生体验努力带来的进步,塑造成长型思维、增强抗逆力、建立学习自信心。

2.实践路径

分层任务与目标设定:设计难度递进的学习任务和实验活动。以“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为例,基础薄弱的学生,目标为完成单一变量(如水分)对照;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尝试探究多变量(如水+光+温度)交互影响;对于能力更强的学生,可以尝试更高层级的挑战,如设计“太空微重力下种子萌发”模拟方案。这样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就感,还能磨砺意志。

过程性评价与积极反馈: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重点关注实验设计的创新性、操作的严谨性(培养科学态度/品格)、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度(合作能力/品格)、面对失败时的调整与坚持(抗挫折能力/品格)、思维导图的逻辑性(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反馈用语应具体化、积极化,如“你设计的对照实验变量控制得很严谨,体现了科学思维”“小组讨论中你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并整合观点,这种合作精神很棒”“虽然这次实验结果不理想,但你分析原因并调整方案的过程非常值得肯定”。在正向反馈的引导下,学生才有进行积极自我评价与反思的动力。

“错误”转化为学习资源: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鼓励提问和试错。将实验失败、理解偏差作为深入探究的起点。例如:显微镜观察未找到目标,引导学生排查原因(制片问题或对焦不准),分析后找出解决办法,此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韧性和调试改进能力。

榜样示范与同伴激励:分享科学家克服困难的故事(如袁隆平、屠呦呦),或邀请高年级克服过生物学习困难的学生分享经验,传递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组织学习小组,通过组内互助,让能力强的学生在帮助他人过程中巩固知识,让学困生在同伴支持中获得鼓舞和进步。

结语

转化初中生物学习困难学生,是一项融合学科教学、德育熏陶与心理支持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视角:从单纯关注知识漏洞,转向关注学生品格塑造与关键能力发展。通过精心创设激发探究欲的情境,点燃对生命科学的热爱;通过搭建安全、支持、有挑战性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意志、建立自信;通过系统指导科学学习方法和元认知策略,赋予其自主学习的“渔”。唯有将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塑造为品格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才能真正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走出困境,成长为具有科学素养、健全人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个体,实现生物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