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之乡”的偶然与必然

作者: 王诗涵

“德企之乡”的偶然与必然0

“一个江南小镇,在德国比在中国还有名。”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带着好奇心第一次来到了太仓。

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的红黑色球服、贝多芬的音乐、碱水面包、汽车和啤酒……走在太仓的海运堤罗腾堡风情街,这些德国文化印象,被呈现在一间间展厅和门店里。室外街道也复刻了巴伐利亚州的南罗腾堡,像德国小镇在中国的一面镜子。

其中有家知名的布鲁特面包房。其创始人欧文2012年来到太仓,因思乡创办了面包店。他曾用“第一故乡”评价太仓,认为在中国创业能获得比欧洲更多的机会,他的孩子也出生在太仓。

偶然的乡愁长成必然的生态,是太仓成为“德企之乡”的独特故事。

1993年,德国克恩-里伯斯公司CEO斯坦姆博士来到太仓浏河塘,看到两岸的水杉树很像家乡的黑森林,决定让公司在此落户,成为太仓德企发展的起点。如今,“克恩-里伯斯站”已成为103路公交车的特别站点,从这里出发,能在附近企业配齐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核心部件。

中德的默契在太仓维系了三十多年。去年,太仓全市16家外企利润再投资2.0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为什么这里的对外合作能不断深化?

除了毗邻上海和港口优势,也离不开太仓三十多年来在产业聚集、教育体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系统性打造,用营商环境积累口碑。

一家奥地利企业的高管菲利普告诉我,印象最深的是政府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互动模式,办事效率高;当公司想开拓海外新市场,政府在当地举办的推介会带来了很大的安全感。也有受访企业感叹,在德国不认识的企业,在太仓反而住在隔壁,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太仓也延伸出新的可能。例如,太仓最新的对德联络体系已覆盖更多欧洲发达国家。太仓中德办副主任张罗银提到,有很多新洽谈项目来自法国、西班牙、土耳其等。

太仓的双元制教育体系源自德国,帮助德企在中国培养人才。经过多年本土化实践,太仓已实现反哺,许多公司在中国的人才流失率反而远低于德国总部,全球各地的高管也来到太仓学习操作课程。

封面反馈

“德企之乡”的偶然与必然1
24/2025 总第1194期

@土豆是优质碳水:一个县级市都这么有实力,苏南地区政府思想还是很超前的。加油,太仓!

读者来信

《充电宝行业地震》

机场安检处,扣押不合格充电宝可以提供相关凭证,旅客可以凭借凭证后续对生产了不合格充电宝的商家进行索赔维权,将相关成本从旅客身上转移到不法商家那里,以解决目前市场暂时的混乱状况。(@武陵人捕鱼为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