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内功”,从容应对外部经济挑战

作者: 王帆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与多边主义的价值本应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基石。然而,美国近年来对华发动的关税战,以“国别优先”之名行单边保护主义之实,不仅背离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更暴露了其维护霸权地位的狭隘思维。这场关税战背后,是零和博弈的短视逻辑与共同发展理念的激烈碰撞。

特朗普政府在首个任期便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以“美国优先”为蛊惑性口号,肆意挥舞单边制裁大棒、实施科技封锁策略,试图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随着“特朗普2.0时代”开启,美国又以“解决贸易逆差”为幌子,试图用所谓“对等关税”豁免来拉拢其他国家对付中国。

霸权逻辑下的“国别优先”陷阱  

美国扭曲的经济逻辑,将导致双输困局。美国任性加征关税,成本最终大多由本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权威数据显示,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里,超90%被转嫁给美国进口商,致使美国国内通胀居高不下,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美国强行割裂供应链的行径,更是引发全球经济剧烈震荡。这种不计后果、“自损八百”的策略,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也充分暴露出美国经济政策的短视与非理性。

美国的做法不仅未能达成目标,反而扰乱全球经济秩序,给自身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从更长远的战略视角来看,美国执意推动与中国“脱钩断链”就是主动放弃与全球最具潜力市场和创新力量合作的机会,也是对未来经济增长机遇和科技进步浪潮的自我放逐,这种短视的决策,最终将让美国在全球竞争中付出惨痛代价。

美国转嫁国内矛盾的政治逻辑,正陷入实践困境。特朗普政府将关税战精心包装成“重振制造业”“保护就业”的“良策”,实则是为了掩盖美国国内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事实正无情地戳穿谎言,加征关税只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通胀,损害美国民众切身利益,最终导致美国经济陷入高物价、低增长的恶性循环。

近三个月,美国已爆发多轮反对特朗普政府激进政策的大规模抗议。美国民众逐渐认清,所谓“关税愿景”不过是政客们为私利编织的谎言,不仅没能改善生活,反而让经济雪上加霜。政客们妄图借此转嫁矛盾、收割选票的如意算盘,正在民众的觉醒中落空。

共同发展理念的全球实践

在逆全球化思潮与单边主义行径冲击全球经济秩序的当下,中国高举多边主义旗帜,以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基,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凝聚全球共识,为国际社会破解美国关税霸凌与单边主义困局提供出路。

团结全球贸易伙伴,构建反制联盟。面对美国肆意挥舞关税大棒的霸权行径,中国主动担当,与欧盟、东盟、金砖国家等重要国际力量携手构建反制联盟。尽管各方在外交策略与利益诉求上存在差异,但在反对美国关税独断行为的立场上高度一致。

近期,中欧高层多次互动,中欧关系迎来重要突破。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持续深化贸易投资合作,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共同抵御美国单边主义带来的外部冲击。在金砖国家合作框架下,中国与各国一道,强化经贸合作与政策协调,反对不合理关税壁垒,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稳定。

以规则重塑公平,恢复多边机制韧性。世界贸易组织(WTO)作为捍卫全球公平贸易的核心平台,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积极推动下,正迎来关键改革窗口期。中国联合巴西、南非等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在WTO改革议题上持续发力,明确要求美国停止滥用单边制裁,坚决维护多边贸易规则的权威性与有效性。

在区域层面,中国通过RCEP深化亚太经贸联系,积极推动《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定的加入进程。这些机制建设举措,不仅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有力回应,更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力量格局加速演变的当下,中国与全球贸易伙伴共同推动的多边合作实践,正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与新动能,也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开辟出更广阔的路径。

以发展韧性超越对抗逻辑  

面对美国关税施压与遏制企图,中国并未陷入“以牙还牙”的零和博弈,而是凭借结构性改革与高水平开放,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以“练好内功”的战略定力增强经济韧性,从容应对外部挑战。

内循环驱动,夯实共同发展的根基。中国以构建完整内需体系为核心,通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举措,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同时,中国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项目遍地开花,既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底座,也创造出大量投资机会。

在产业端,中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例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还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这种以内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不仅重塑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逻辑,更在全球经贸格局重构中构筑起战略缓冲带。

外循环升级,拓展共同发展的航道。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新空间。

中欧班列常态化开行,架起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不仅提升了跨境物流效率,更带动了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同时,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面对美国的关税战和遏制战略,中国坚持以开放促合作,加强与东盟、欧盟等经济体的经贸合作,用实际行动打破贸易壁垒,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国通过外循环的提质升级,既增强了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共同发展的新平台,有力回击了美国单边主义对全球经济秩序的破坏。

是“国别优先”,还是“命运与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企图以霸权逻辑阻挡全球共同发展的行径,终将被时代抛弃。美国发起的关税战与单边霸权行径,不仅损害了其他国家利益,更对美国自身经济与国际信誉形成反噬。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各国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美国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强推“国别优先”,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以“共同发展优先”为理念内核,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正不断开花结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变为现实,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基础设施项目,不仅打通了区域经济动脉,更架起了民心相通的桥梁;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本币结算协议在能源贸易中的广泛应用,打破了美元长期以来的垄断格局,为全球经济治理注入新活力。当美国沉迷于“关税大棒”的零和游戏时,中国已携手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在贸易、科技、绿色发展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开辟出一条合作共赢的新道路。

全球化的未来,注定属于开放合作的大陆,而非保护主义的孤岛。美国发动的关税战,本质上是其霸权焦虑下的困兽之斗,既无法解决自身结构性矛盾,更难以阻挡多极化世界的发展趋势。

从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集体崛起,到新兴经济体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弯道超车,世界格局正在加速重构。唯有摒弃“国别优先”的狭隘思维,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优先”理念,各国才能在合作中破解发展难题,在共享中实现共同繁荣。

(作者系外交学院院长、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