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经济:青春释放的消费协奏曲

作者: 青推

青年者,国家之魂。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青年读者,为奋斗者铺路,为年轻人鼓劲,持续宣传普及新知识、新见解,《新青年》编辑部精心策划推出“新知‘青’播客”版块。选取广大青年读者感兴趣、想知道、用得上的新知识、新概念,由辛晓青、董新智两位主播与大家一起畅所欲言。

辛晓青:最近,社交平台广泛流传一种说法:“2025年高考考生1335万,能够创造多少GDP?”并列举了考生的开销:笔记本电脑5000元,手机5000元,报考驾照5000元,预留生活费5000元,交通费及新衣服5000元,大学学费5000元~1.5万元……最后给出的答案:每人开销3万~4万元,总体拉动消费4000亿~5000亿元。

董新智:高考结束,没有了紧张备考的压力,放松时刻到来,商家们也纷纷瞄准了考后的消费热点。所谓考后经济,是指高考结束后考生及其家庭产生的各种消费行为和商业活动,从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热情似火的考后经济,是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对于刚刚经历过高考的考生来说,消费除了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必要需求,也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种仪式感。一场旅行,能够成为释放情绪的出口,重庆洪崖洞的灯火、贵州万峰林的晨雾,承载着青少年们对远方的向往;电子产品则常常被赋予“成长勋章”的意义,一部新手机是对寒窗苦读的犒赏,一台笔记本电脑是未来学业所需的工具;驾校的方向盘与健身房的器械,皆可化作“重塑自我”的象征……这些消费行为,早已超越物质本身,不少家长更把这波消费当作另一种“成人礼”。

辛晓青:携程数据显示,2025年6月9日至6月11日,旅游产品预订量环比增长88%,不少考生选择考后即刻出发。高考后,手机、电脑、平板等电子产品成为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考试奖励”。同时,为迎接新的学习和生活阶段,不少家长为孩子购置“大学装备”,推动电子产品迎来销售高峰,在“618”期间不少门店都在开展促销活动。

董新智:考后经济之火,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消费现象。伴随着“放松期”现象到来,以及家长和亲友补偿性心理支撑,考后经济的确有庞大的需求市场和空间,而且也确实能支撑起暑期消费的主体期待。很多同学表示,对他们而言,选择毕业旅行已超越了简单的休闲、放松,不只是对高考压力的告别,也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成长仪式”。亲手订下的第一张远程车票或机票,是他们迈入人生新阶段的“青春宣言”。经历过高考的年轻人拥有求新、求质、求变的消费偏好,当他们逐渐成为独立消费决策者和市场重要参与者,其偏好也在引导消费市场朝着个性化、体验化发展,推动消费升级和产品迭代。而从供给侧来看,商场、景区、各类培训机构也努力抓住契机,为考生量身打造专属福利。从学车减免费用到电子产品的专属折扣,从凭准考证免费领礼品到景区优惠,来自各行各业的“礼包”把情绪价值拉满,也是对消费的进一步刺激。

辛晓青:比起传统“电子产品三件套”,运动装备等也备受青睐;美食消费则从“讲排场”转向“情感表达”,小型聚餐和家庭式庆祝成为主流;文化深度游和户外探险项目备受欢迎,非遗体验等也很火爆……高考后消费市场的多元图景,充满潜力与可能。

董新智:确实,今年的考后经济还有很多年轻人为了“做更好的自己”而选择进行“发展型消费”。有的同学考后三天便投入驾校训练,暑期的驾校每日涌入近百名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员。一些健身房6月的新会员中,高考考生占比显著提升,他们希望通过系统训练以更好的身心状态迎接大学生活。医美领域同样迎来消费高峰:美团数据显示,高考后首周近视手术订单量环比飙升108%,牙齿矫正的人数增长近30%,“00后”成为绝对主力。这些消费选择直指自我提升的核心诉求——以暑期为窗口,为人生新阶段储备竞争资本。从某种层面看,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单纯追求功能可能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持续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提升产品增值服务,才能更好激发“Z世代”的消费热情。面对这样新型的消费群体,需要推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不单单作为消费体验,更需要对他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社会认知进行指导帮助。

辛晓青:这场以青春之名的消费浪潮,不仅成为观察“Z世代”消费行为的窗口,更折射出新时代青年从“减压释放”到“自我投资”的多元价值观变迁。考后经济,一头是消费,而另一头应该是成长。

董新智:考后经济本质是“身份重构消费”的集中爆发,年轻人通过旅游、教育培训、数码产品采购等消费行为,完成从“应试者”到“准社会人”的身份过渡。通过考后经济的爆火,我们也要看到培育理性消费观念也至关重要,要有识别“需求”的思维,多一些“是不是专业刚需”“有没有超出自己的需求”“会不会引发经济负担”等理性自问,不妨用“人生阶段目标”倒推真实需求。例如,将“大学四年发展规划”拆解为“专业技能—社交关系—身心健康”等,再匹配相应消费项目,而非被市场定义的“消费套餐”裹挟。此外,考后经济不仅仅是一次爆发性消费,政府和企业等要更好地捕捉需求,强化优质供给,打造长效机制,将短期能量转化为长期引擎,进一步带动整体消费提质升级。

辛晓青:考后经济爆火的背后也面临现实挑战和发展困境。有时过分炒作宣传,往往给考后经济带来华而不实的感觉,比如“考生驾驶速成班”等,本身就带有让人质疑的安全隐患和不现实因素,更有一些是打着迎合消费心理的旗号而少了贴心服务的错位营销,让很多消费者“踩雷”。

董新智:考后经济的健康发展,还需要考生和家长量力而行、理性而为。家长引导孩子理性消费,首先要破除“补偿心理”的迷思。传家修身,以“俭”为宝。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苦了十几年,该享受了”,却忽略了过度满足可能助长依赖与虚荣心理。正所谓“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家长既不应过度压抑孩子的需求,也不能盲目放纵,而是应与子女共同规划,将消费转化为投资未来的契机。要走出攀比、盲目跟风的消费行为,从真正解决实际需求、科学评估消费价值、健康过好考后时间、服务全面健康成长,从防止消费欺诈和陷阱角度,科学干预引导,有效规范消费行为,由物质享受式消费转向倡导精神丰富、技能培养、素质提升、大学成长准备式消费,让考后经济既有质感又有成效,更能助力成长。同时,公安、市场监管、文旅、卫健等部门要主动作为,从职能执法监管、行业引领规范角度发力,从严打击治理炒作考后经济,以及借助考生噱头炒作等不健康消费行为,坚决杜绝披着考后经济外衣从事不法经营等行为,尤其对禁止未成年人活动场所,要强化执法巡查,从严治理监管,切实保障考生消费权益,有效保证考后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辛晓青:毕业后的消费,折射着家人的爱与关怀,也有助于实现梦想与成长。我想,在这个难忘的暑期里如何做到“发展型消费”和量入为出的“经济适用型消费”应该是准大学生们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市场监管,依法打击披着考后经济外衣、以“高考”为噱头进行虚假促销、价格欺诈的违法行为。愿每位同学回望这个夏天时,记忆里不只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与一长串账单,更有对山川的敬畏、对文化的感悟、对自我的超越。本期“新知‘青’播客”和您交流了我们的观点,感兴趣的青年朋友不妨多多关注。我们下期再会!

(编辑·李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