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野下“校园绳结”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作者: 汤芳儿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020-03
当今,美育重要性日益凸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绳结手工编织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校园绳结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文章将详细探讨校园绳结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包括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课程实施策略。
一、校园绳结项目课程的美育发展目标
(一)实现美育全覆盖
校园绳结项目课程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身边系统性的美育改革,将手工编织课程贯穿于小学的各个年级,让每一个学生能体验到手工编织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了确保手工编织课程的有效实施,将课程目标具体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


(二)促进美育多元化发展
传统手工编织课程多以麻编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美育价值,但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元化的审美需求。为此,教师要积极探索,将手工编织项目课程从单一的麻编扩展为包芯棉绳、丝带绳、布条绳、冰条绳等,力求实现美育的多样化发展。以麻绳和旧瓶罐等为原料,编织出造型简洁和质朴自然的笔筒、储物罐、凳子等,既环保又美观实用;以中国绳结编出网兜和拖鞋,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展现热带风情和民族特色;以丝带绳为原料,编织出浪漫、轻盈的头饰以及手提包等,体现江南水乡的柔美与灵动;以包芯棉编出的网兜、拖鞋等,结实耐用,造型古朴、质感舒适,展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邃;以布条绳编织出的拖鞋等,棉柔质朴、透气性好,体现了现代生活的简约与舒适;以冰条绳为原料,编织的拖鞋等,厚实又轻盈,给人以温暖,展现中国传统工艺的匠心与现代工艺的智慧。各类绳结编织各具特色,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审美取向,选择不同的编织材料和技法,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三)提高美育教学质量
课程将带领学生追溯编织的历史渊源,丛古代的简单编织工具到现代的复杂编织机械,让学生理解编织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在技法学习方面,课程将详细讲解各种编织技法,如蝴蝶结编织、单结编织、平结编织、斜卷结编织等,并通过示范和实践,让学生逐步掌握这些技法的操作要领。此外,还在之江汇平台开设了校园绳结课程,便于有兴趣的学生课外学习。同时让活动从课堂走向生活,家校结合,和家人一起学习和创作,改善亲子关系,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将鼓励学生结合个人审美和创意,设计并制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编织作品,不仅要在视觉上具有美感,还应具备实用性,从而促进美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手工编织项目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加强融合理念,课程与实践相结合
美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而劳动教育则注重提升实践能力,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美的创造过程,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校园绳结”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正是这种融合理念的体现,通过手工编织,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织技艺,在实践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美的价值。例如:选择合适的编织材料,如毛线、棉线等,并准备好编织针、剪刀等,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设计拖鞋的图案和样式,参考现有的编织图案,也可以自行设计。接着使用编织针,按照设计好的图案开始编织鞋底和鞋面,鞋面编织可以根据设计图案进行,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创新设计。在鞋面编织完成后,进行收尾工作,如修剪多余的线头,确保拖鞋的整洁。完成编织后,试穿拖鞋,根据试穿效果进行调整,确保拖鞋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图1)。

(二)优化手工编织项目课程
1.完善课程教学模式
在“校园绳结”项目课程中,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传授基础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审美体验和特长的培养。为了提升教学的系统性,要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编织的基本原理、工具使用方法和常见编织技巧。例如:可以开设“编织基础”课程,详细讲解花朵编织方法要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技能,并引人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编织练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艺术审美体验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组织学生参观编织艺术展览、观看编织大师的现场演示、阅读相关艺术书籍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编织风格和材料,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开设“编织艺术创作”课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编织作品。在艺术特长培养方面,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特长提供针对性训练。如开设“编织专项训练”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高级编织技巧的培训,如复杂图案的设计、特殊材料的运用等,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编织比赛,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编织水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06.pd原版全文
2.构建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构建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扩大美育活动的参与面,定期举办艺术展演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编织作品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设立“绳彩奕奕艺术节”,每年定期举办一次,邀请全校师生参与。艺术节期间,设置多个展示区域,展示学生的编织作品,并邀请艺术家和教师进行点评,设立不同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其次,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校园绳结作品展示馆”,将学生优秀作品进行线上展示,扩大作品的展示范围,让更多学生和家长了解和欣赏到编织艺术的魅力,并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线上投票和评论,增强活动的互动性。最后,与社区、博物馆等方面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编织艺术展览,或举办“绳结艺术展”,展示学生的编织作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3.建设健全评价体系
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方面,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品创作过程、参与艺术活动的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创造力和合作精神等。如设立“艺术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和进步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除了教师评价,还要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艺术学习情况。例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让他们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此外,评价体系应注重与学业要求的结合,将学生的艺术学习情况纳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生的编织作品、参与艺术活动的表现等纳人学业评价,以确保美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校园绳结”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是对传统美育课程的突破,更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践行,利用系统的课程设计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手工编织中体验到了美的力量,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完善这一课程,使其在美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慧,徐然.美育视野下的“手工编织”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以简阳市射洪坝水东小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3(23):27-29.
[2]杨静芳,袁霞.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手工编织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丝网印刷,2023(2):121-123.
[3]吴沁遥.编织类非遗工艺在小学美育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3.
[4]马云.“双高”建设背景下非遗文化融于“服装设计”课程体系的研究[J].纺织报告,2023,42(2):104-106.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0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