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以读促达策略研究

作者: 戴素菊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038-04

小学低年级是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谓“以读促达”,就是通过阅读促进学生在知识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达到既定的教育教学要求,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适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阅读策略,以充分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价值,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整本书阅读”概述

“整本书阅读”指的是读者选择一本完整的书籍进行系统性、连贯性的阅读活动。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整本书阅读”被郑重写进了课程标准中,并首次以具体内容描述的形式明确了目标、内容及要求。这一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这不同于片段阅读和篇章阅读,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实施“整本书阅读”这一过程是个性化和综合性的,每个人对书中的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读者需要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交互运用泛读、精读等不同的阅读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同时要注意减少对学生的过多干预,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以真正达到“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以读促达的价值

(一)有助于提升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正处于构建与提升的关键时期,“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全面而深入的阅读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语言学习环境。通过连续的故事情节、细腻的角色描写以及丰富的语言表达,“整本书阅读”不仅锻炼了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解码能力,即理解故事中的文字意义、情节发展和角色心理,还促进了学生语言构建能力的发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运用并拓展自己的词汇量,理解并运用各种句式结构,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此外,“整本书阅读”后的讨论、复述、角色扮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实现从理解到表达的全面提升。这种以读促达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有助于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整本书阅读”以其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共鸣,极易吸引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单一文本或片段式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更像是一次充满未知和惊喜的冒险旅程,让学生在故事的引领下,一步步深入其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和情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不仅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更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阅读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形成了积极的阅读态度。此外,“整本书阅读”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投人和持续的关注,这有助于学生养成定时、定量阅读的习惯,通过长期的坚持和练习,阅读不再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任务,而是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从乐趣到习惯的自然过渡,不仅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了知识和智慧,更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了自我和成长的力量。

(三)有助于促进思维发展与情感共鸣

“整本书阅读”不仅是语言学习的过程,更是思维发展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故事情节、推断角色动机、评价人物行为等,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特别是当故事中出现道德冲突、情感纠葛等复杂情节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这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使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同时,许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和深刻的人生哲理,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还能够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这种智慧与情感的双重滋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智慧,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成长和担当。

三、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以读促达策略

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读读童话故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童话作为推荐读物,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想象与温情的童话世界。童话往往有着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非常适合作为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素材。教师应探索多种以读促达的策略,让学生不仅能够沉浸于奇妙的故事世界,更能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感知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一)初读知大概:引导整体感知,激发阅读 兴趣

在小学低年级“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初读知大概”这一环节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开端,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整本书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为后续深入阅读奠定基础。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限,通过初读来把握整本书的大致轮廓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书籍的整体框架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动力,当学生对一本书产生了兴趣,他们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书中的内容。以《孤独的小螃蟹》为例,在初读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形成初步感知,首先是展示书的封面,因为封面上的图画往往蕴含着与书中故事相关的元素,可能是故事中的主角形象,或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这些都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接着引导学生浏览目录,目录是整本书内容的提纲挈领,学生可以通过目录大致了解这本书包含了哪些故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封面和目录猜猜这本书可能会讲些什么,这一互动环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最后可以进行一段简单的初读体验,比如:“小青蟹爬到洞口来了,用钳子敲着洞门:‘小螃蟹,小螃蟹,我回来啦!’洞里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小青蟹推开门一看,屋里空空的……”这段文字以小青蟹的归来为引子,设置了一个悬念重重的开场:小螃蟹为何不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加上简洁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探究后面的情节,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11.pd原版全文

(二)精读品细节:深入体会故事,感悟人物情感

精读是一种深入文本、细致品味的阅读方式,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精读能引导学生突破这种局限,促使学生深入文本内部去探究。通过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如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以及环境描写等,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故事的情节走向,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这一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知力。

在《孤独的小螃蟹》这本书中,小螃蟹因为小青蟹的离开而感到深深的孤独,这一情感转变通过小螃蟹的日常行为得到了细腻展现——它开始每天敲打那只空空的泥洞,仿佛在呼唤着远方的朋友,这一动作虽小,却深刻体现了小螃蟹内心的失落和对友情的渴望。随着故事的推进,小螃蟹在孤独中学会了为别人着想,它用自己的大钳子为小纸鸟画上心,帮助它飞得更高;它还用自己的钳子为狮子王剪头发,尽管过程中充满了挑战,但小螃蟹的善良与勇敢却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彰显。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小螃蟹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到小螃蟹在孤独中逐渐成长,学会了爱与被爱。尤其是当小青蟹最终回归时,小螃蟹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孤独而心生怨恨,反而以一种更加成熟和包容的心态迎接了朋友,这种情感的转变是小螃蟹内心成长的最好证明。精读这些情节,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小螃蟹从孤独到接受孤独,再到在孤独中寻找到自我价值的过程,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能够让学生对小螃蟹的命运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在面对孤独时的态度,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理解友情的重要性。这样的阅读体验,可以使学生更深人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同理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诵读感语言:感受文字之美,培养语感能力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较为直观,诵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让学生更直接地领略文字的韵律、节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富有文学性的书籍,其文字往往具有独特的美感,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深切感受这种美,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理解能力,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书中的词汇运用和句式结构,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可以组织诵读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人对整本书语言特色的探索中。

《孤独的小螃蟹》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小青蟹走后,小螃蟹很难过。他用钳子敲敲墙壁,用钳子敲敲自己的壳,可是,墙壁不会发出声音,自己的壳也不会发出声音。小螃蟹忽然想起来,他可以敲敲寂寞的小鼓——那是他的好朋友小青蟹曾经敲过的。小鼓的声音很好听,可是,小螃蟹的心里还是觉得空空的。”这段文字中的“很难过”“空空的”等词汇,简单却直击心灵,在诵读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字所传达的忧伤情绪,仿佛自己也成了那只孤独的小螃蟹。在组织诵读比赛时,为了呈现出更好的诵读效果,学生需要仔细揣摩每个字的发音、语调的起伏,如学生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轻柔地读出“敲敲墙壁”“敲敲自己的壳”,声音中透露出对这份孤独的理解与同情。特别是通过诵读“小鼓的声音很好听,可是,小螃蟹的心里还是觉得空空的”这一句,学生能够在语调的变化中体会到一种深层次的情感张力。这种对文字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提升对《孤独的小螃蟹》的阅读体验,为今后的语言表达积累丰富的素材。

(四)演读现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加深故事理解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抽象的文字理解能力相对有限。演读作为一种将文字转化为生动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认知短板,通过角色扮演,学生需要对角色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等进行深入探究,这促使学生主动去理解故事内容,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文字信息,这种主动探究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共情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在阅读《波普先生的企鹅》时,教师决定采用演读策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入理解波普先生与企鹅们的奇妙生活及其背后的情感纽带。在演读活动中,扮演波普先生的学生需生动地展现他对企鹅们的热爱与照顾,以及面对企鹅带来的种种麻烦时的无奈与坚持。在表演波普先生为企鹅们搭建家园、喂食、训练等场景时,学生需体会波普先生虽身处困境却仍不放弃对企鹅们的关爱与责任,通过动作与表情的演绎,如细心地为企鹅们搭建冰屋时的专注与耐心,让观众感受到那份真挚的爱心与责任感。而扮演企鹅的学生则需表现出企鹅的憨态可掬与活泼可爱,以及在与波普先生相处过程中的快乐与依赖。企鹅们时而排成一列整齐地行走,时而欢快地跳跃,时而发出“嘎嘎”的叫声,这些动作与声音都需学生仔细揣摩并生动呈现。在表现企鹅们为波普先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需展现出它们对波普先生的深厚情感,如当波普先生遇到困难时,企鹅们会围在他的身边,用它们特有的方式给予安慰与支持。此外,其他角色如波普先生的邻居、朋友等,也需各自演绎出对波普先生及企鹅们的态度与反应,共同构建一个充满趣味与温情的故事世界。这样,在整个演读过程中,学生仿佛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不再是简单地阅读文字,而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欢乐、互动的氛围中对《波普先生的企鹅》这个故事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整本书阅读”变得更加有趣、高效。

(五)联读拓视野:联系生活实际,拓展阅读思维

联读策略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整本书的内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其他相关作品,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冰波的《孤独的小螃蟹》是一部充满温情与哲理的童话,通过小螃蟹的孤独之旅,向学生传达了友谊、勇敢与自我成长的重要信息。在实施联读策略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孤独的时刻,以及是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的。教师可以设问:“你们身边有没有像孤独的小螃蟹一样,一开始感到孤单但后来找到朋友或乐趣的故事呢?”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在记忆中搜寻相似经历,比如某个转学到新班级后逐渐融人集体的同学,或是某个独自在家但通过阅读或游戏找到快乐的孩子。这样的联系不仅让《孤独的小螃蟹》的故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让他们更能共情于小螃蟹的内心世界,理解孤独与友谊的珍贵。

其次,联读策略还可以延伸至与其他儿童文学作品的对比阅读,如将《孤独的小螃蟹》与同样讲述友情主题的《夏洛的网》进行对照,探讨两部作品中主角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与解决方法,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改变了周围的世界。通过对比,学生能够发现《夏洛的网》中的蜘蛛夏洛以智慧与牺牲精神挽救了小猪威尔伯的生命,展现了深厚友情的伟大;而《孤独的小螃蟹》中的小螃蟹则通过帮助他人、克服内心的恐惧,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归属。这样的对比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作品中友情表达的多样性,从更广阔的文学视野中,深化对《孤独的小螃蟹》整本书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四、结论

初读能引发兴趣,精读可品悟情感,诵读有助于语感培养,演读可加深理解,联读能拓宽视野,这些策略相互配合,不仅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言能力、培养阅读习惯,更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情感的丰富。在今后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更加重视“整本书阅读”,不断探索与创新以读促达的策略,让“整本书阅读”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朋吉.以读促说,实施“整本书阅读"[J].教书育人,2020(4):63.

[2]黄欣欣.以读促写,开放课堂——小学语文实践课堂构建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5):85-87.

[3]姜林静.以《水浒传》为例谈以读促写的整本书阅读[J].中学语文,2021(12):23-24.

[4]陈立群.以读为本,以读促写——以《红楼梦》为例探究整本书阅读[J].格言(校园版),2023(36) :62-64.

[5]张霞.依托以读促写实施的“微练笔”——以小学语文《观潮》教学为例[J].新课程,2024(7) :121-123.

[6]张航.习作:与课文阅读同进退——小学语文以读促写的有效开展[J].新校园,2023(10):54-5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11.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