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

作者: 霍燕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046-04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高中语文学习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学生在阅读时,通常只是浅层次地了解文本的表面意思,而批判性思维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写作手法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等。例如在阅读《红楼梦》时,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书中人物的性格形成原因。贾宝玉为何会对封建礼教产生叛逆心理?林黛玉的敏感多疑性格与她的成长环境有着怎样的关联?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个体对所接触的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质疑、分析和评价,坚决摒弃盲目接受的态度,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充分的证据支持来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和价值。

批判性思维受到好奇心、开放性、自信心、独立性等情感特质的影响。好奇心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提出问题,主动去了解未知的领域。具有开放性的学生能够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不故步自封,愿意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独立性则使学生不依赖他人,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具体表现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解读。例如在解读《呐喊》时,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学生还能够对语言文字运用进行精准判断,在写作中能够准确运用词汇和语法,避免出现语病和用词不当的情况。同时,在面对不同观点时,学生能够保持包容与辨析的态度,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判断观点的正误。

(二)批判性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过于侧重对文本的知识灌输。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缺乏自主思考和质疑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而没有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够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阅读的主体。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文本的主题、结构、人物形象等。以阅读《红楼梦》为例,学生在批判性思维的引导下,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是会深人思考书中人物的性格形成原因。他们会分析贾宝玉所处的封建贵族家庭环境对他性格的影响,探讨封建礼教的种种规范如何束缚了贾宝玉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产生了叛逆心理。对林黛玉,学生会思考她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如何塑造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作是学生思想表达和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在写作时,能够更加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不会简单地罗列一些观点和事例,而是能够通过合理的论证和丰富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首先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潜在问题。例如,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一题目,学生不会仅仅看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利,如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等表面现象,而是会进一步思考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就业岗位的减少、人类对技术的过度依赖等问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提出独特的见解,如如何在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合理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

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二者紧密相连。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敢于质疑传统观念,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在文本解读方面,学生也能够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例如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学生可以从新的视角出发,提出与传统解读不同的观点。比如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传统观点往往强调他的奸诈和多疑,但学生可以从曹操的政治才能、用人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观点,并通过对作品中相关情节的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锻炼。

4.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他们不随波逐流,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负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价值观和社会现象的探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许多文学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作品时,如《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鲁迅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等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能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关注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他们会思考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以及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应该如何为改善社会状况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理性分析,不盲目跟从他人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现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13.pd原版全文

(一)教学观念方面

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训练。他们将教学重点主要放在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如字词的读音、写法,文学常识的记忆等,以及如何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讲解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质疑的空间。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通常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参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笔记,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逐渐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时往往等待教师的解答,而不是自己主动去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方法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按照教参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教参中的解读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但它是一种标准化的解读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在阅读时,习惯于按照教师和教参的引导去理解文本,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解读。例如在阅读一篇散文时,教师会按照教参上的分析,告诉学生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信息,很少会去思考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教参有何不同。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注重写作技巧的指导,如如何开头结尾、如何组织段落、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只是套用教师所教的写作技巧,缺乏对写作内容的深人思考。例如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会按照教师所讲的“三段论”结构进行写作,但在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时,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文章内容往往比较空洞。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1.选择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精心选择具有多样性和挑战性的阅读材料。阅读材料不仅要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如《论语》《孟子》《哈姆雷特》等,这些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能够让学生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还要引入时文评论,如一些知名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此外,科普文章也是重要的阅读材料之一,如关于宇宙探索、生物科技等方面的科普文章,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能够从不同角度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同时,引入一些现代学者对古代文学的新解读和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学术观点。比如在学习《诗经》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现代学者对《诗经》中诗歌的新解读,如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角度对《诗经》进行的研究,让学生了解《诗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还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通过这样的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学术观点,从中培养自己的质疑精神,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人文本,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主题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例如在阅读《哈姆雷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是否具有多面性。哈姆雷特一方面是一个忧郁、犹豫的人,他在面对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改嫁时,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迟迟不能下定决心为父亲复仇。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勇敢、机智的人,在与国王的斗争中,他巧妙地利用戏剧来揭露国王的罪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哈姆雷特的延宕复仇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他的性格原因导致他犹豫不决,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局势等因素使他不得不谨慎行事?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作品,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作者观点、传统解读等提出质疑,不盲目相信权威。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都是正确的,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引导学生树立质疑意识。当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证据来支持或反驳自己的质疑。例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学生可能会质疑刘兰芝被遣回娘家后为何会答应太守家的求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诗歌的主题等方面去寻找证据,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在写作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1.引导学生多角度审题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对作文题目进行多角度审题。例如,对“挫折”这一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如挫折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挫折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表现、不同人面对挫折的态度等。通过多角度审题,学生能够拓宽写作思路,避免写作内容的单一和肤浅,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奠定基础。

2.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比如,在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话题的写作中,学生通常会从正面论述失败如何为成功积累经验等。而运用逆向思维,学生可以思考“失败并不一定是成功之母”,并从失败可能导致一蹶不振、重复失败等角度进行论证,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展现出独特的见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

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也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互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他人的作文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其优点和不足。这就要求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从文章的立意、结构、选材、语言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通过阅读不同同学的作文,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观点和写作思路,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同时也能在评价他人作文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写作,提高写作水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13.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