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探究

作者: 赵西宁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129-04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广泛。对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教师想要在“双减”教育背景之下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应当遵循“以乐促学”的教育理念,即以兴趣为引导设计课后作业。尤其是在“双减”教育政策的影响下,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内容不能过多,而且要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要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基于“双减”政策优化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意义

(一)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基于“双减”政策优化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内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基于“双减”政策的要求,调整作业结构,适当地补充一些拓展类的知识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环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减少作业的题量,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

基于“双减”政策优化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内容,还能够减轻作业的题量和学生的课后负担。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形式相对较为单一,教师通常会根据课上所学的内容,布置相应的习题。作业量往往过多,以至于学生在课后需要利用很长的时间完成作业。基于“双减”政策有助于减少作业的题量,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关键内容布置经典类型的作业,进而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让学生可以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兴趣爱好,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的。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

基于“双减”政策优化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设计内容,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教师可以设计个性化、趣味化和实践类型的作业,消除传统单一作业的弊端,让学生可以在丰富的作业内容当中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并调动个人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更具专注力,完成作业的质量自然可以得到改善。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兴趣性原则

在“双减”政策下,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时应遵循兴趣性原则,即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为引导,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后作业学习环节中主动探究知识。以兴趣为引导,也能够强化学生课后学习的内驱力,可以让学生延伸所学的知识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实践性原则

在“双减”教育政策下,进行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也应遵循实践性原则。要尽可能地调整作业中理论知识探究和实践技能应用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有机会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展开实践操作,拉近自身与化学学科的距离。

(三)层次性原则

在“双减”教育政策下,进行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也要遵循层次性原则。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遵循层次性原则,能够让学生基于个人的层次完成相对应的作业,进而减轻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层次性原则也是因材施教的体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层次布置作业,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完成课后学习任务。

(四)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双减”政策下进行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也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即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情况、思维发展现状、兴趣爱好等设计课后作业。以学生为本设计课后作业,也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在课后作业学习环节中有效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

三、“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引人激励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激励制度,提升学生的作业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完成课后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制度的构建模式相对较多,诸如小组合作机制、良性竞争机制、积分制机制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并设计多项作业。学生可以先选择自主探究类型的作业,再选择小组合作作业。通过积分累加,获得最终的成绩。激励制度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一些本身学习内驱力较差的学生而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业,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技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入激励制度还能够增加作业环节的趣味性,从而遵循兴趣性原则,完成作业设计过程,进而达到“双减”的教育目的,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酸和碱的化学反应,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酸碱反应现象,教师可以设置系列作业,引人激励制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置填空题型、选择题型和简答题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喜好选择这三种题型中的某些题目。譬如学生需要在100道题目中选择20道,教师可以引入激励制度,统计学生的作业完成量和正确率,并以小组为单位计算每个组别的最终成绩。在这种激励制度的引入下,学生们能够为集体荣誉奋斗,从而强化完成作业的内驱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并在作业环节中检测个人的课上学习情况,达到有效巩固课上所学的目的。激励制度还能够融入教育评价环节,作为汇总学生作业完成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收集学生的作业完成信息后,也能给予相应的评价,强化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让学生可以拥有明确的进步方向。并让学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提高个人的学习效率,满足“双减”教育政策中减负增效的要求。

(二)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学生的学科爱好

知识拓展本身就是课后作业学习环节的教育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进行知识拓展,培养学科爱好。在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要认真研究“双减”政策的内涵,设计拓展类型的作业,使学生可以有效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并适当地补充学科知识,达到构建完整化学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目的。教师既可以推荐系列书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完成课后知识拓展。也可设计微课视频,让学生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化学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开展拓展类型的作业设计活动,遵循相关设计原则完善设计内容,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爱好,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主动性,也让学生可以在学习初中化学学科知识时深刻感受化学的奥妙,有效强化自身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氧气"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化学表达式、构成和作用,观察氧气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的现象,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可以设置拓展类型的作业,提出生活化问题或者引入微课资源,培养学生的学科爱好。在作业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应当如何以具象化的方式表达氧气的流动呢?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哪些简易工具可以用来制作氧气呢?假如我们生活的地球失去了氧气,又会出现哪些现象呢?教师需要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并在拓展的过程中查询资料,展开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列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书单,方便学生通过拓展学习,解答化学问题。教师也可上传微课视频,让学生在班级学习群中下载资源内容。诸如《假如地球失去氧气5分钟》等视频,学生可以在观看视频的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拓展化学知识,加深学习印象,提升作业的效率。教师也能借此达到“双减”教育要求,提高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学生在拥有学科爱好的基础之上,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究化学知识,达到不断发展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35.pd原版全文

(三)注重课后实践,突破教学弊端

在“双减”教育政策下,教师设计初中化学课后作业时,应注重提高课后实践类型作业的比例,从而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传统的作业设计环节当中,教师通常让学生研究理论知识,进行习题练习,以题海战术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但这种方式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学生的作业完成积极性,因而与“双减”教育理念相悖。新时期,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当聚焦“双减”教育政策的实质性内容,尽可能地布置一些实践类型的作业,取代传统纸质作业,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教师也可结合教材当中的化学实验板块,让学生能够在课后尝试进行化学实验,提升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对化学实验类板块的知识更具理解程度。例如,在课上引导学生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之后,教师则可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尝试搜集资料,进行思考,利用生活中能够搜集到的材料展开实践操作,完成气体的制取过程。诸如让学生利用气体干燥、检验收集等知识制作收集装置、干燥装置,尝试制取气体。在这种实践类型的作业当中,学生需要根据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思维发散,搜集相关材料获取相应的资源,才能够完成实践操作,因而十分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也是迎合“双减”政策强化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比起反复练习理论题目,以实践操作的方式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遵循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实践作业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技能应用水平,并拉近自身与化学学科的距离。教师也能借此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达到“双减”政策的要求。在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综合情况,合理调整课后实践活动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后实践作业当中巩固课上所学,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四)设计分层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双减”教育背景下,教师需遵循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并通过设计分层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知识时存在个体差异,即便是接受同样的教育引导内容,部分学生存在知识理解速度慢、思维不活跃的情况,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能快速掌握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针对学生的差异,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分层作业,进而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设计分层作业也应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提高分层作业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原子的结构”教学过后,教师就可设计分层作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该课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的结构,对相关概念具备基础的理解能力,能够读原子质量表,并了解原子知识的发展历程。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层,并对应a、b、c三个层级的作业。这三个层级作业的难度逐渐递增,即c层次的作业最难。a层次通常为基础类型的作业,b层次通常为思维发散类型的作业,c层次则为综合类型、实践类型和拓展类型的作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可以在该过程中认真思考个人的学习情况,并匹配到相对应的作业中,从而提升完成作业的效率和主动性。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过往的表现,主动划分层次,让学生完成相关作业内容,并借由作业搜集学生的学情信息,后续在进行教学设计和作业设计时也能够提升针对性。在层次化的作业中,学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进行课后巩固,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人知识拓展和兴趣爱好培养。这也是“双减”教育政策中为学生减负增效的体现,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遵循跨学科理念,布置跨学科课后作业

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贯彻以及“双减”教育政策的逐渐落实,传统的以学科为界限的单一化教学模式逐渐被摒弃,教师应秉持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展开教育工作。在课上,教师就可设置一些跨学科的问题,设计一些跨学科知识探究环节,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而在布置初中化学课后作业时,教师也可遵循跨学科教学的理念,布置跨学科课后作业,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达到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目的。事实上,化学本身就有一定的跨学科属性,化学与数学、生物、语文、物理等科目息息相关。诸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初中化学中和溶解等相关的问题,往往就需要先让学生理解物理中的浓度概念,了解溶液的吸热性质。很多化学方程式在计算时也要应用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布置初中化学课后作业时,需遵循“双减”教育理念,适当引入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时可以开阔学习眼界,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食品中的有机物”教学过后,教师就可结合学生之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布置跨学科作业,即让学生能够在了解营养物质中化学知识的同时,整合生物与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构建思维导图,梳理清楚跨学科的知识内容,继而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物与化学的不同角度出发,就食品有机物的分类、性质、应用方式等知识进行探究。这种跨学科分析问题的方式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让学生在课后学习环节拥有跨学科的思维意识,进而达到“双减”的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辅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学习环节,教师还可上传一些与跨学科知识相关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下进行初中化学课后作业设计时,教师需遵循兴趣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以学生为本原则。可以通过优化课后作业内容,拓宽学生的学习眼界,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在具体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入激励制度,设计拓展类型、实践类型和层次化的作业,进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革新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课后有机会培养学科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宋贤忠.“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个性化作业的设计[J].学园,2024,17(14):75-77.

[2]杨建全.“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12):85-87.

[3]魏绪强.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作业的设计与思考[J].学苑教育,2023(18):57-58,61.

[4]戴晓敏,刘春玲.“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原则与策略[J].科技风,2023(13):38-40.

[5]陈健.“双减”政策下初中化学课后作业的设计探究[J].广西教育,2023(1):80-8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35.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