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巨煜娟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4-0147-04

现代化教育理论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生活教育”理念逐步受到关注、推崇。发掘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情境、元素,推进不同程度的活动,则能促使学生升华审美认知、情感,增强文化自信,建立创新表现意识,提升艺术修养、品格,获得多个维度的发展。为此,作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应持续深入地寻求更有益的方案、策略,让美术学科和现实生活紧密衔接在一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

一、“生活理念”的内涵

“生活教育理念”,由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其本身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主张,与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十分契合,为教师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加明确的指引。这一理念的核心则在于“教学做合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全部课程包括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其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一日生活中处处蕴藏教育。因此一切的教育都来源于生活,并最终会回归生活,只有通过生活,教育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生活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生活的世界是广阔的,所以涉及很多资源、内容,都可以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全面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参与中进入一种专注投入的状态,尝试不同程度的赏析感知、实践体验,在此基础之上强化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打破他们以往所存在的固化心理,真正发挥出创造性的潜能,使美术学科逐渐摆脱被边缘化的境地,在新时期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品鉴水平

生活化资源内容往往表现出更明晰具体的特点。从客观角度论述,美术学科教学中,融入此类资源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尤其使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见解变得更加深刻。因此,在现代化视角下,关注生活理念的融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更有益的观察、分析、赏析、品鉴、思考、判断空间,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增强自己的认知,在有效识别、判断的基础上把握核心要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历经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则会形成一定的审美品鉴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三)丰富学生的创造设计灵感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特殊设计、建构,定格每一个美好的“瞬间”。所以,美术也是刻画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工具,与实践的过程息息相关。因此,关注美术学科教学本身的转型、变革,丰富学生的创造设计灵感尤为重要。而借助这一巨大的生活资源库,围绕着“生活化元素”的运用,就会让实践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在巧妙的环境之中进一步萌发“创作灵感”,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之上尝试个性化的表现,最终获得提升。

三、基于生活理念推进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赏析情境,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境作为一种有效的“支持性条件”,往往可以升华学生的认知、感悟。尤其是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围绕着情境的感知,学生更能够尝试有意义的审美品鉴。在更富有深度的学习过程之中,升华审美认知以及情趣。从客观的角度来论述,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则能够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培养学生逐步上升到“理性分析”的进程中,获得转化。使审美与品鉴的实践过程,扎根于课堂生活,才能带动学生成长。因此,围绕着“生活化元素”的引进,创设审美感知情境,帮助学生代入一个体验感知、思维发散、画面想象、意境体验的进程中,尤为重要。围绕着美术作品的解读,分析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表现手法,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感知等,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审美品鉴水平。

以小学美术“色彩的冷与暖”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创设巧妙的生活情景来带动学生的思考以及探索。如:“四季是哪几个季节?”“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每个季节的颜色有哪些?”通过这些情境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已有的阅历、认知、经验,让他们融入体验进程中;接着,教师则可以围绕着色彩的冷暖,融入不同类型的生活化美术作品,制作成精美的课件,让学生一起进入色彩的世界之中,增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使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发现颜色的巧妙运用所创造出来的更多“美”,在审美、品鉴的基础上认识美术学科本身的魅力。实践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作品分享自己的见解,联系具体的分析、解读,积极表达色彩冷暖带来的不同感觉,赋予作品以“生命力”,达成预期效果。

(二)巧用生活素材,促成学生的抽象转化

“生活素材”是教育的源头。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蕴藏丰富的素材。有意义的融人、衔接,更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好”,运用艺术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之美。从客观的角度来论述,形象、具体的生活材料也能够带给学生无限的启迪,让他们由“抽象”过渡到“具体”,逐步克服以往背景下所存在的学习难点、重点问题,在充分掌握规律的基础之上完成实践。所以,应用鲜活的素材,让学生完成不同程度的识别与判断,在选材、用材的进程之中,探寻不同事物的规律、原理,尤为重要。在潜移默化进程中,学生则会累积丰富的经验、方法,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善于用生活化素材来促成有意义的过渡,达成预期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全面转化,实践操作水平也会提升,达成目标。

以小学美术“会游的玩具”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相关的美术实践活动,并融入多种类型的生活材料。比如,纸张、布料、彩绳、胶水、剪刀、轮子、泡沫等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通过亲身的体验感知过程,明确此类玩具的结构造型及材质特点,加深他们的理解。启发学生在深层次的实践验证中,寻找会“游”的玩具所涉及的规律、原理。围绕着初步的设想、组织,中期的实践操作与验证,以及后期的归纳、总结,学生则可以感受各种生活材料的运用价值,在长时间的验证、总结中归纳出结论。巧妙的模式,可以增进学生感悟与体验,让他们通过自主性的思考、合作性的研究逐步揭示本质性规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协调多重感官,在相互作用下提升关键性素养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40.pd原版全文

(三)开展生活化创意设计活动,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

在美术学科教学之中,有意义的创意表现、设计等都是重要的环节。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用美术知识进行艺术层面的表现,做到“学以致用”,则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宋代诗人陆游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在实践之中萌发不同的创意,在做中学,才能够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基于设计与表现过程,学生也能够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围绕着各种独特的灵感来进行表现等。贯彻落实“生活化”理念,则要求每一个领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接触美好事物的基础上,丰富感性经验,利用不同的创造过程发展关键性能力。围绕着不同的设计,学生则能真正感受到美术制作的乐趣,自然而然进行设计,使美术教育教学变得更富有生命力,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熟悉又新鲜的过程,升华他们的热情,真正彰显出主体地位,开发出无限的创造性潜能,基于更天然的素材,在表现中得以提升。

以小学美术“废旧物的新生命”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从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提前在课下收集一些废旧物品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更能够增强他们创造应用的思想,使各种废旧物品获得新的生命。整体的实施需要引导小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展开丰富想象,并且开发自己的思维,形成完善的思路。明确废旧物品本身的特性,结合所学的美术知识来完成创作,则能使材料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在有效的融通基础上形成新的作品,使学生自由翱翔在想象的世界,将大脑完全激活,迈入一个奇妙的设计体验进程中。基于此类型的过程,学生本身的生活化学习习惯也会养成。他们也能够萌生更多的创造灵感,领会美术学科的魅力所在。历经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本身的创新性思维、设计能力则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预期目标。

(四)开展生活化项目活动,创建开放式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强调"教育”不能局限在一个固化的课堂中,而应带领学生融人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完成有意义的探索,带动学生在生活、自然中学习,才能让他们释放天性,去对比、去观察、去体验、去实践等。所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开发出内在的活力融入广阔的生活空间之中完成表现,更为重要。突破原有背景之下的限制,促成课内外之间的联动,与育人的出发点也非常契合。可以说,美术也是一项十分自由的创作过程,不能将学生局限于固有的模式中。因此,以“生活教育”理念为重要的指导,开发出更加有益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在拓展实践的进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则能达成预期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发挥引导者的角色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开放的环境中汲取不同的创意,找到有效的路径来丰富观察体会,获得提升。

以小学美术“寻找美的踪迹”一课的教学为例,其本身表现出来更加明确的开放性。创作表现的过程,也需要让学生围绕着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事、物等,来获取更真实的体验与感受。以生活化教育作为指导,学生才能大胆创作、表达,获得提升。所以,教师则可以生成更加具体化的项目计划,基于自然、生活、社会不同的空间,组织生活化项目活动,予以学生更多有益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去自由创作,整体的实施必须立足于极具“吸引力”的观察、体会,让学生的灵感变得更加丰富,以生活教育为指导,最大化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彰显出美术生活教学的实质。

(五)开辟生活化教学的创新路径,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

从生活化角度切入,增进学生的艺术认知,升华他们的文化理解,尤为重要。从客观的角度论述,美术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是他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因此,增加学生文化理解、感悟,则能够带动他们的终身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升核心素养。因此,在生活化视角下,构筑出更加明确的环境,开辟生活化教学的创新路径,带动学生有意义的成长尤为重要。联系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适当补充资源内容,也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形成一种以文化人的效果,才能够彰显出美术学科本身的功能,让学生在持续深人中认识文化的多样性,感知不同风格、流派作品的表现形式,升华文化自信等。

以小学美术“对折剪纸”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借此契机,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蕴藏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竹编、皮影戏、泥塑等,体验各种民间艺术的由来和发展,明确民间艺术的伟大,感悟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立足于这一切入点,教师也可以开辟生活化教学的新路径,在校内举办艺术讲座、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艺术比赛,还可举办校园书法大赛、海报展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现课内外的艺术文化交流,促进学生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的同步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推广、运用,更能带动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让他们保持深入学习、理解探索、建构创造的热情,获得原有基础上的全面进阶。因此,展望未来,广大教师仍然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探索,基于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完成有意义的建构,从生活化视角入手,革新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素材,丰富实践形式,使教学“活"起来,以带动学生参与审美品鉴,在广阔的生活环境中累积更加丰富的创意,逐步开发出无限的潜能,获得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吓妹.基于创意实践能力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4,40(12):52-56.

[2]吴燕.创意实践:小学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4(31):84-86.

[3]张婉.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实践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4,62(5):46-47.

[4]赵梅吉.指向创意实践能力培养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J].新教育,2024(5):85-86.

[5]王宇婷.生活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探析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3(50):10-13.

[6]甘沁茗.小学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实践策略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22(8):182-18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wjlt20251440.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