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学习素养的影响及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张秀珍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阶段形成的良好学习品质对其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科学探究类课程凭借其互动性、操作性的特点,为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问题解决能力及创新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这类活动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持续性的学习动力与科学思维方式。

开展科学探索实践推动学习素养培育,不仅契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更为幼小过渡阶段铺设教育基石,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学龄前儿童在3-6岁关键期展现的主动性及正向行为特征,构成了其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深化科学探索实践能有效培育幼儿学习素养,构建寓教于乐的探究式学习环境。借助自主观察、协作研讨与问题解决等过程,引导幼儿形成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培养其批判性思考与创新实践能力,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素养体系,为个体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学习素养的塑造作用

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载体,对幼儿学习素养的培育具有多维度的促进作用。首先,科学探究活动为幼儿创造了多样的观察情境,促使他们系统运用感官认知工具,逐步形成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这种能力迁移至其他学习领域将显著提升信息处理效能。其次,在假设验证的思维训练中,幼儿经历着从具象操作到抽象推理的认知跃迁,这种思维模式的建立为其逻辑能力发展奠定基础,正如《指南》强调的“科学思维启蒙”目标。再次,在探索过程中,幼儿需要持续关注实验现象或操作流程,这种持续性注意力的培养有效增强了学习专注度。从次,面对实验结果的偏差或操作失误,幼儿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韧性,这种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对学习毅力的培养具有显著价值。最后,小组探究中的角色分工与协作交流,不仅强化了幼儿的团队意识,更在观点碰撞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特质。

(一)提升幼儿的智力水平

科学探究活动对幼儿智力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智力涵盖专注力、创造潜能、洞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空间等要素。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组织科学探索实践,能够协助幼儿认知周边环境与客观世界,促使他们理解生活中各类科学现象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其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掌握科学规律的研究方法,还能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其专注度、观察敏锐度,培养其创新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师可创设多样化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究体验,鼓励其系统化地表述观点,同时注重呵护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求知热情,这种教学实践不仅有效点燃其学习兴趣,更能持续强化逻辑思维训练,最终实现智力发展的全面进步。

(二)提升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科学探究活动实施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行假设验证,鼓励其自主开展实践探索。科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探究精神,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掌握多种认知工具的使用方法,其观察能力、协作意识及创新思维也获得同步提升。如在开展声波传递、液体特性、光学现象等主题探究时,教师可配置多样化的实验器材如量杯、不同介质溶液、导体与绝缘体材料组等。丰富的操作材料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感知觉系统,促使其通过多通道接收信息,与大脑整合加工形成认知建构。

(三)提升幼儿的互动协作能力

科学探索活动需要幼儿的协同配合,教师需着力构建融洽的群体氛围。实践表明,科学探究能有效增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为其建立良性社交关系奠定基础,从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幼儿逐步掌握观点表达技巧,学会倾听并理解同伴的见解,这种互动过程促使他们形成换位思考能力。在协作探索中,幼儿能够运用言语或肢体动作传递对伙伴的关注,通过集体智慧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教师可借助主题研讨、实践操作、情境模拟等多元方式,引导幼儿探索未知领域。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深化了幼儿的科学认知体验,更有助于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沟通技巧及相互尊重的品质,全面提升社交能力。

二、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具体实施策略

幼儿天生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本能。陶行知提出“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育理念,意思就是说创造属于每个幼儿,而不是少数幼儿的专利。平时在幼儿园里,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偶发性的探究活动:黄瓜叶子上的洞洞、地上成群结队搬家的蚂蚁,都会吸引幼儿长时间地去观察……《指南》在科学领域中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扎根生活实际,开发生活化主题

科学探究项目的选题环节是幼儿科学启蒙活动的首要步骤。教师应带领幼儿关注日常环境中的生物体、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联,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切入,引导他们体验和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只有当活动主题与幼儿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时,才能有效激发其探索欲望,帮助其认识科学探究的现实意义,缩短其与科学知识、研究方法之间的距离,逐步形成基础的科学认知能力。主题来源可包括幼儿自主发现、家长建议或教师观察所得,需建立日常记录机制,鼓励幼儿持续记录生活现象并提出科学疑问,培育其勤于发问、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如夏季多雨时节,各类降水现象总能引发幼儿强烈兴趣。幼儿会不断抛出疑问:“云朵怎么变成雨滴落下来的?”“雨衣为什么能防水?”……围绕“降雨”这一常见气象,幼儿通常展现出持续探究热情。鉴于降水现象与水的循环密切相关,为在科学启蒙中回应幼儿的求知欲,可设计“雨的秘密”主题探究活动,通过系列实践引导幼儿在观察、实验中解密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二)构建真实生活场景,促进沉浸式体验

教师可运用实验演示、动手实践活动以及多媒体展示日常现象,鼓励幼儿描述自主观察到的生活现象,以此建立真实情境激发科学探索热情。生活化场景的创设需符合幼儿认知规律,选取其熟悉且感兴趣的日常现象作为切入点。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互动交流引导其主动表达,进而设计具有吸引力的科学探究活动。如在有太阳的时候,幼儿总是喜欢玩“追逐影子”的游戏,教师则开发了“神奇的光影”科学探究项目。为强化科学启蒙效果并提供探索线索,教师分时段组织户外光影观测活动,引导幼儿记录影子的方位变化与形态特征,继而开展“光影捉迷藏”趣味游戏。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链:影子的方位会随时间改变吗?如何让身影完全消失?移动速度能否摆脱光影跟随?光照条件如何影响影子形成?这种情境化教学使幼儿在真实体验中产生探究欲望,为后续科学发现奠定了实践基础。

(三)整合生活资源,构建探索基石

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应根植于幼儿的生活实践。日常生活作为丰富的资源宝库,蕴藏着大量可供科学探究的素材。真实的生活情境为幼儿科学游戏提供了开放的学习场域,教师应选取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安全的日常物品作为实验工具。在组织科学游戏时,需遵循生活化、趣味性与安全性相统一的原则,所选材料应具备启发性与操作性,既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又能促进其动手实践与科学发现。以“奇妙的空气”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准备气球、密封袋、干燥纸片、透明容器等常见物品。通过设计系列简易实验,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特性:将干燥纸片固定于杯底,垂直倒置于盛水容器中,取出后观察纸张状态。当幼儿发现纸片未浸湿时产生认知冲突,教师适时倾斜容器演示不同角度的浸水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吹气球体验空气体积变化,引导幼儿总结气体特性。通过这一系列生活化材料的操作实践,幼儿在自主探索中逐步形成观察、质疑、验证的科学思维。

(四)设计实践性活动,激发自主探索潜能

科学探究活动应转化为趣味性游戏形式,帮助幼儿在操作中建构科学认知。游戏化教学强调开放性原则,赋予幼儿自主探索、发现和创造的空间。教师完成主题筛选与教具准备后,需通过生活化场景引导幼儿开展实践性游戏。如在“物体浮沉”探究中,当幼儿将生鸡蛋置于清水时观察到下沉现象,而熟鸡蛋同样沉底。但当盐水浓度提升后,塑料杯中的鸡蛋竟如小船般漂浮。通过对比观察,幼儿发现橡皮泥团会下沉,但捏成船型却能浮于水面。这种生活化实验促使幼儿主动查阅资料并请教教师,最终理解浮力与重力的相互作用关系。受认知水平限制,他们虽难以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却能形成“支撑力足够就能漂浮”的科学认知。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效培养了幼儿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思维。

(五)融合生活实践,培育科学思维

《指南》强调,应指导儿童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科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幼儿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使其形成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难题的自觉意识。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生活情境,鼓励幼儿运用观察记录、对比分析、动手操作等科学方法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摩擦力”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冬季防滑场景提出探究任务:“冰雪路面行走易滑倒,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材质增强安全系数?”幼儿基于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展开实验探究,通过对比不同材质(毛巾、防滑垫、橡胶底鞋)的摩擦效果,最终得出铺设粗糙材质可增大有益摩擦的结论。这种基于生活情境的问题解决过程,不仅深化了幼儿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更有效培养了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学龄前阶段是幼儿身心快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塑造学习素养的黄金窗口期。《指南》对科学领域的教学目标与实施路径进行了系统说明,为有效落实该指导文件的核心要求,教师应当着力推进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创新。优质的学习习惯对幼儿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个体成长的关键期需重视学习特质的培育。鉴于该阶段幼儿认知能力尚处于萌芽状态,科学教育应基于生活化、简易化的知识素材展开。通过组织探究性实践活动,可有效发展幼儿的观察发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从而持续强化学习内驱力,推动学习素养的深化发展。

(作者单位:莒县状元路幼儿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