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缅怀恩师唐洪元先生
作者: 沈国辉2025年5月25日8时6分,恩师唐洪元先生因病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溘然长逝,享年90岁。青山肃穆,苍天悲戚。悲痛之余,谨以此文缅怀。
唐洪元先生是国际著名的杂草研究科学家,也是我国农田杂草科学的奠基者之一,在国内外杂草研究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他出生于上海市宝山区,1960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同年任上海农学院教师,1962年起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直至1997年退休,曾先后任植物保护研究所室主任、所长,还兼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常委、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杂草学分会副理事长、美国杂草学会会员、上海市杂草研究会理事长。他一生为我国杂草科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曾先后主持获得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上海主要农田杂草发生消长研究"1980 年获农业部农牧业技术改进一等奖,“中国农田杂草种类、分布危害及防除策略"1990 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农田杂草种类、分布、危害及区划调查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著有《中国农田杂草》《稻田化学除草》《中国农田杂草彩图》等书籍7部;创办了我国首份学报级专业期刊《杂草学报》。他积极投身社会事务,曾先后当选上海市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主席团成员。1977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78年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并被列入《中国当代名人录》,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杂草生物生态学研究方面,唐先生在工作中能结合理论和实际的需要,不拘泥于学术研究的范式。举例来说,唐先生牵头的全国首次农田杂草普查工作,在中国植保界属高山仰止般的成就,通过这次普查,摸清了我国农田杂草的种类、分布和危害,并从我国的纬度、经度、海拔、气候、土壤、农作物等方面,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我国农田杂草的发生与分布规律,提出了我国主要农田杂草区划,并对草害损失作了初步估计,为我国开展杂草防除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基础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唐先生首创的“五级草害目测法”,笔者当年初出学堂,曾认为目测法过于粗糙,而常用的样方法又有样方面积过小、数量过少的问题,不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就当面提出想法。唐先生解释道,杂草普查的取样,并非采取生态学经典的纯随机取样,而是先在初步目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取样,验证目测的结果,这样会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这种先进行初步目测,后开展样方验证的做法,正暗合了现代医疗产品研究中的真实世界数据做法,即认为基于大数据的全局观,比精细的取样更重要、更能说明问题。除了全国性的杂草普查,唐先生还对上海市农田主要杂草的种类、发生消长规律、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对杂草发生的影响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详细研究,提出了上海农田杂草的四大发生类型。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杂草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对我国杂草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力。
农田杂草防除方面,唐先生在国内率先引进了稻田除草剂2甲4氯和除草醚,开展了化学除草免耕技术研究,合成了麦田除草剂绿麦隆,开创了我国农田化学除草的先河,并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了农田除草化学化。绿麦隆曾是中国麦田除草史上的一个重要产品,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唐先生曾经回忆他如何研发绿麦隆的事。这个产品是唐先生与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王能武先生一起,在调查中国麦田草害情况,查阅国外资料,分析国外产品除草性能、工艺路线和生产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民的实际需要而筛选出来的。唐先生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联系当时的无锡惠山农药厂,利用其新建成的光气车间生产对硝基甲苯原料,再联系沈阳化工研究院做最后的合成工艺,花了两三年时间,终于把产品做出来。随后又花了若干年的时间,通过全国各地的农业科技推广系统进行试验与推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一己之力做成了这个产品的产业链,并打开了市场通路。放在今天,商业价值巨大。但在当时,像唐先生这样的科学家,对科学事业有一种不计功利的情怀,只求把事情做成,为此付出大量业余时间、精力也在所不惜。只要能把产品做出来,用下去,能为农村、农民解决问题,他们就非常心满意足了,至于报酬,则是不曾想过的事情。前辈这种纯粹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后辈永远地敬仰。
唐先生十分热心教育事业,记得当初我在读的上海农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缺乏而没有开设杂草专业课程,当时已在农科院工作的唐先生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了与学院合作开办杂草专业班的想法,并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于是,全国第一个杂草专业班就此产生,我们16位同学也有幸成了唐先生的学生。在两年的杂草专业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中,唐先生不仅深人浅出地给我们讲授了杂草专业知识,带领我们与农科院杂草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参与各类试验研究,还编排我们2人一组开展8个多年生杂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正因为唐先生把理论和实践课融合教育,使我们全面掌握了开展杂草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思路,踏上工作岗位后,就能结合当地的实际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我们16位同学也成了当时上海农田杂草研究的主要力量。
唐先生热爱生活,情操高尚,兴趣爱好广泛,棋琴书画样样精通。退休后他谢绝了一些农药大公司的聘任,毅然选择了做一名公益者。他经常回单位与年轻科研工作者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学习、名利,谈如何做科研工作,是青年人崇拜的楷模;他坚持每天听英语广播,不断提升自己的外语交流水平;他参加老年大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还经常为老年人表演节目。唐先生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乐。
唐洪元先生是我国科研工作者中的杰出代表,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在科学探索中,只有那些坚持不懈,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敢者才可能有所成就,攀上高峰。正像他在一首诗中写的那样:平生爱研究,书本不离手,甜苦艰险悲欢忧,回首知坎坷。童年饥寒过,中年勤奋斗,白头红叶秋乌桕,夕阳似彩绸。
如今,唐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发扬光大。他对科研事业充满热爱,工作中始终保持认真负责、脚踏实地的态度;他一生为人宽厚真诚,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待同事和晚辈总是谦逊亲和;他一生正派朴实,用实际行动弘扬了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一位科研工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品行。
唐先生您安息吧!我们一定会化悲痛为动力,带着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坚定的信心投人到岗位工作中,传承您务实奉献的精神,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和成绩服务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工作。
恩师唐洪元先生,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ckx20250211.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