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塑料与微塑料
作者:袁越2024年10月出版的《化学圈》(Chemosphere)杂志刊登了一篇来自一家非营利公民健康组织“无毒未来”(Toxic-Free Future)的论文,发现市面上很常见的黑色塑料餐具里含有的阻燃剂会影响健康。
这里所说的阻燃剂主要是指十溴联苯醚(BDE-209),早年间生产的电器塑料外壳里经常会添加这种阻燃剂,防止因元器件过热而失火。不过科学家们很快发现这种阻燃剂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大部分国家已经将其禁用了。但是,不少废塑料回收厂家仍然会将这些旧塑料外壳回收利用,制成炒勺等厨房餐具。大部分这类用回收塑料制成的餐具是黑色的,以此来掩盖不同塑料来源的本色。旧电器使用的黑色塑料外壳正好可以用来作为黑色素,这样厂家就不必额外添加炭黑了。
这篇论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知名度很高的出版物号召读者把自己家里的黑色塑料餐具统统扔掉,以防万一。其实这些媒体也都承认并不是所有的黑色塑料都有问题,但记者们认为还是一刀切比较安全,因为普通消费者根本分辨不出家里的黑色塑料制品是否含有阻燃剂。
但是,这件事很快出现了反转。2025年2月出版的《化学圈》杂志刊登了一则更正启示,原文作者承认自己搞错了小数点,黑色塑料餐具中的阻燃剂污染只相当于美国环保署(EPA)建议的最高摄取量的十分之一。换句话说,论文作者把黑色塑料的健康危害高估了一个数量级。虽然该作者坚称结论没变,阻燃剂仍然有害,但这样一来,普通民众似乎就没有必要把家里的黑色餐具都扔掉了。
这个案例很有代表性,它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地相信孤例,即使这个孤例听上去很有道理。要知道,如果大家因为这篇论文而把家里的黑色塑料餐具都扔掉的话,不但多花了很多冤枉钱,而且污染了环境。
与此相似的另一个案例是一篇关于微塑料降低光合作用效率的论文,发表在2025年3月10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论文作者来自南京大学环境学院,他们通过论文检索,找到了157项相关研究,涉及超过3000个不同的案例。之后,他们把这些案例的数据汇总起来加以分析,得出结论说环境中的微塑料会让世界三大主粮(小麦、水稻和玉米)减产4%~14%,这将在未来的20年里导致4亿人吃不饱饭。要知道,目前全世界已经有7亿人经常饿肚子了,如果再加上微塑料的影响,未来20年里将有11亿人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论文作者指出,环境中的微塑料一方面会污染土壤,阻碍农作物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另一方面会把有毒物质引入植物体内,降低叶绿素的工作效率。两种机理加起来会导致陆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12%,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7%,粮食减产的数字就是这么算出来的。
论文发表后立刻引来了部分科学家的质疑。比如英国国家海洋科学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y Centre)教授理查德·兰皮特(Richard Lampitt)就对媒体表示,他对这篇论文所引用的数据质量存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重复这项研究。毕竟这个结论很容易验证,实验难度不大。
近年来我们在大众媒体上读到了很多类似的报道,不少结论听上去几近危言耸听。但是,如果这些结论只是孤例,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的话,老百姓就将不再信任科学家们发出的任何警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