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5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我妈前段时间来杭州看望我。没怎么出过远门的她,面对大城市时会感觉有点无所适从。她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我上班时,独自一人出门溜达。
我为她写了详细的路线,比如从哪里开始乘地铁,乘坐几号线,坐到哪站之后下车往哪里走,千万别跟举着“一日游”牌子的人搭话……看着我密密麻麻写下的这一大堆,真感觉像在绘制一幅精密的作战地图,末了还在末尾画三个叹号强调:千万别坐反方向!
说实话,写完攻略后,我依然隐隐担心。其实我教妈妈用了好几次地图软件,她都说看着眼晕。我向她提议,要不明天就在家歇着?等周末再陪她出去。而她却用信心满满的样子让我放心,说一切都没问题的。
晚上我下班回来后,刚打开门就看见她坐在沙发上,她的面前还摆着好几个小袋子。她看见我,赶紧把袋子往我面前推,说这都是她今天刚认识的陈大姐送的。袋子里有几颗枇杷,还有一小包龙井茶叶,最显眼的是个玻璃瓶装的莲蓬,莲子还是绿色的。我愣了一下,问她怎么才出去半天,就认识新朋友了。
原来,她出门看不懂路就会直接去问。地铁的乘务员小哥会告诉我妈妈该怎么坐地铁。到了出站口,她又继续问路,正好碰到一个大姐也是独自游西湖,她和我妈就结伴一起了,还互相拍了照片。
“你陈大姐说,”她把枇杷往我手里塞,“下次让我带她去咱家摘樱桃。”她开始絮絮叨叨地数着明天要去的地方,还提到陈大姐向她推荐的美食店要早点去,不然虾爆鳝面就会卖光。
我一边听她说一边感到惊讶。我平时跟陌生人多说两句话都觉得别扭,我妈妈竟然能半天就跟人处成这样。这大概就是外向的人能享受到的世界吧,勇敢开口,总能遇到好意。
接下来的几天,妈妈的“社交版图”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去灵隐寺那天,她跟着一群退休大妈学拍抖音,回来时手机里存了十几个短视频。时间长了,就连楼下的保安小哥,都和她变得熟络起来。有一天妈妈去买酱油,看见货架上摆着老家产的豆瓣酱,就跟店里的姑娘聊起腌菜的法子,临走时姑娘塞给她个刚出炉的肉包,那个姑娘说她做的肉包面皮发得软,吃着舒服,不会伤胃。
就这样,妈妈每天回来都有新故事可讲,我打心眼儿里佩服她。即便不会用手机地图,她确实也有自己的办法跟世界打交道。我突然想起刚到杭州那年,有一次在地铁里弄丢了钱包,我站在人潮里急得团团转,却连向陌生人求助的勇气都没有。
回老家的前一天,妈妈把那张写满路线的A4纸找出来,在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地址和电话:陈大姐的微信号、乘务员小哥的工号,还有丝绸店老板的电话。妈妈说:“你看,这比手机地图好用多了。”然后得意地晃起纸来。
(读者 泋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