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353)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入伏之后,我们这儿气温一日高过一日。现在的热已经不是入夏之后那种干燥爽利的热,而是带着水蒸气一起来的,好像能让身体也和馒头一样迅速膨胀起来,随便移动一步都是折磨。如果能够整天懒懒待在有空调的地方,再配上一杯冰饮,神仙也不换。
我妈在电话里抱怨天气让人心慌胸闷,又自我打气说“快了快了,最多再热一个月”。我察觉不对,问她开空调了没?这已经是我们每天通话的核心内容。
电话那头,她一开始支支吾吾,说等吃中午饭时就打开,现在还能再忍忍。怕我责怪,她又强调晚上睡觉时也会开的,开足一晚上。我妈陡然升高的语气像极了考了100分求表扬的孩子。偏偏我是一个大煞风景的“严苛家长”,只是一味埋怨他们没苦硬吃,要知道身体重要,空调该开时必须开。
其实,这个夏天他们能够限时开空调,我已经很知足了。一直以来,我们家的空调都属于面子担当,装饰作用远大于实用性。父母这一辈节约惯了,不舍得开空调的原因自然是害怕费电,任何一点超过他们心理预期的花销都会被定义为铺张。因此,在他们眼里,开空调是一件大事,仿佛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开启。比如,在客人来访时,它可以抖落一身灰尘,短暂履行自己的使命;比如,我回老家时,这时父母会拿出特意留了几天的水果,主动打开空调。当然,我前脚离开,后脚空调便会“失业”。
在对待他人时,他们总是大方的,等轮到自己了,就格外严苛。父母更习惯的乘凉方式,是坐在胡同的石墩上摇一把蒲扇。小时候,我也是这样度过炎炎夏日的。那是夏日的一大盛景,等太阳落山,天彻底暗下来后,家家户户会陆续端着碗走出家门,在一声声家长里短里,酷暑好像也没那么难以忍耐,汤饭也变得有滋有味了。聊到晚上10点多钟,小孩们早已哈欠连天,但谁也不愿走进蒸笼一样的房间。“走吧,今天晚上去房顶上睡。”父母一挥手,我们开心得举手同意。
可是,这些经历只有在回忆里才是甜蜜的,在空调普及率很高、气温又居高不下的当下,属于父母的独热热不如众热热的时代已经过去,过这样辛苦的日子实在没有必要。
共苦过的邻居们大多已经搬走,年轻人也不会主动走进炎热,他们更喜欢关紧大门,在家中抱着手机享受空调的凉爽。在门口吃罢饭的老妈,终于搬起板凳回了家,打开风扇,可那些混合了热腾腾空气的风,根本吹不散她身上黏腻的汗珠。只有子女的耳提面命,才能让父母家的空调有用武之地。
又一个周末,我回了趟老家,和父母坐在空调屋里吃着西瓜,听着老妈感慨:“还是开着空调凉快舒服。”但我已经开始发愁,到了冬天要如何劝她开足暖气注意保暖了。毕竟父母拥有最神奇的体质,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读者 淼淼)